3.明确界定垃圾处理费的核算边界
垃圾处理是环境容量的创造过程,本质是一项典型的投入产出活动。从产业形成的供求条件看,生产过程必然伴随着消费过程,其间也必然内涵着复杂的成本、收益、价格等内在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优化垃圾处理领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条件。垃圾处理费作为政府向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收费项目,涉及到居民和政府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界定清楚垃圾处理费与公共财政、与居民的基本关系及其核算边界,是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优化垃圾处理资源配置、深化垃圾管理理念的有效保证。
3.1财政模式的缺陷催生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垃圾处理服务是从政府职能开始进入现代社会的。19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了正式的常设机构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垃圾。垃圾处理被纳入政府职能之后,其费用理所当然地由税收而来的财政所支付,也就是说,政府通过税收来支付垃圾处理的成本。为了简便起见,本课题把这种方式称为垃圾处理的“财政模式”。财政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这一模式运行成本较低,然而,垃圾处理的财政模式存在着固有缺陷:1)、切断了垃圾处理领域中收益与成本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造成代内不公;2)、随着垃圾处理量的增加和处理要求的提高,垃圾处理成本快速提高而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当财政紧张时,政府将会倾向于减少垃圾处理数量和减低处理要求;3)、由于财政模式没有在居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起垃圾处理的直接支付关系,很难构建激励型的垃圾管理政策,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的实现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
上述分析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必须对垃圾处理的财政模式进行改革,在垃圾处理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建立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向垃圾生产者收取垃圾处理费,如此,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应运而生。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不仅使得垃圾处理成本的弥补途径由税收转向了收费,而且在垃圾生产者和垃圾处理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建立了直接支付关系。支付的标准就是垃圾处理服务的价格,从而在垃圾管理领域中引入价格机制,为构建激励型的垃圾管理政策体系提供基础条件,使其拥有比财政模式更优越的功能特性。
3.2 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3.2.1弥补垃圾处理成本
随着垃圾数量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设施需要大量建设,单靠政府资金筹集垃圾处理的建设、运营、维护费用并不能完全弥补垃圾处理的全部成本,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完成。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所限及认识和监管上的不到位,即使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在缺乏稳定资金来源渠道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建而不运或不达标运行的情况。因此,必须通过构建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来筹集垃圾处理经费的巨大缺口,部分弥补垃圾处理成本。
3.2.2成为垃圾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的杠杆
现代垃圾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垃圾管理的首要方面,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杠杆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必然手段。垃圾处理费实际上是居民购买垃圾处理服务的价格,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它的高低与垃圾处理服务的购买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较高的垃圾处理费将从源头减少垃圾数量,促进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进而降低垃圾的产生数量。199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Gainesville市实施了家庭垃圾处理的单位收费制度,次年该市的垃圾清运量立即减少了18%,垃圾回收利用率增长了25% 。
3.2.3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工具
垃圾处理是一项治理污染的价值创造过程。“谁污染,谁付费”是现代环境治理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了污染治理的代内公平。由于人们在收入水平、生活习惯、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个人在垃圾产生数量上存在横向差异。如果不能建立垃圾产生数量和垃圾处理费的直接支付关系,将不仅会出现垃圾处理领域的代内不公问题,而且“谁污染,谁付费”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垃圾处理和垃圾生产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谁生产的垃圾多,谁需要的垃圾处理服务量就大,那么谁就应该多支付垃圾处理费,从而在垃圾处理领域真正实现“谁污染,谁付费”。
3.3 垃圾处理收费与公共财政应共同为垃圾处理提供经费保障
1990年代以前,我国的垃圾处理经费基本来源于财政拨款,之后各地不同程度地逐步建立起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但是,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建立,使许多地方政府误以为财政可以从垃圾处理事业中退出,垃圾处理所需经费都应该来源于向居民收取的垃圾处理费,财政没有义务向垃圾处理事业注入资金。其具体表现是各地在核算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的时候,往往以垃圾处理的全部成本作为基本依据。产生这一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简单地把垃圾处理产业化理解为垃圾处理市场化。这一误区的后果是在垃圾处理费与公共财政之间筑起了一道制度性障碍。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推行还存在种种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财政拨款的力度反而由于制度性障碍而减弱,势必造成各地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垃圾处理经费持续紧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