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杭州垃圾分类标准的报道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很多媒体报道中称,杭州将应用新的垃圾分类标准,将上海模式下的“干、湿垃圾”统归为易腐垃圾。文中称:“目前网上流传的干垃圾、湿垃圾的各种类型,杭州不会细分,两者统归为易腐垃圾。”
这样的解读令人匪夷所思,垃圾分类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干、湿分离。中国生活垃圾特点是含水率高,干湿分离后,能够提升处理效率,方便末端处置和利用。
上海模式中,湿垃圾定义指的就是一些易腐物质、厨余垃圾等。而干垃圾就是除了湿垃圾外,难以腐烂变质的低价值垃圾,一般经过焚烧处理。
而上述新闻报道中,将上海模式下的干、湿垃圾混为一谈,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杭州的分类标准。
其实,国内各地的垃圾分类都是统一的原则,用一句顺口溜表示就是:“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可以看出,干、湿是一定要分开的,只是各地对于这几种垃圾的叫法存在差异。
按照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各地垃圾分类政策,基本也是按照上述思路执行。上海市施行的“干垃圾”,在其他地区一般称为“其他垃圾”。上海市施行的“湿垃圾”在其他地区称为“易腐垃圾”、“厨余/餐厨垃圾”等。
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日前已经上报到浙江省人大,批准后公布施行。在修订的《条例》中,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此前,在2010年发布的《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中规定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
此次修订之所以把厨房垃圾替换成易腐垃圾,是末端处置端为导向的。
一是为了使其更符合垃圾末端处理要求。厨房垃圾中所包括的动物骨骼,果壳等坚硬,韧性大的垃圾大量进入处置设备,可能会损伤设备,又或者缠绕关键部件,影响设备正常运转。
二是更有利于市民分辨垃圾的类型,“易腐”一词更加广泛,从厨房果皮到路边落叶、从碗里的剩菜到菜市场的烂菜叶,所有易分解、易腐烂的垃圾都逃不过易腐垃圾的概念,所以市民在放垃圾的时候只需考虑是否容易腐烂就好了,反观“厨房垃圾”的分类名称,市民很容易望文释义,这样就容易犯迷糊了,客厅的插花怎么分、死掉的仙人掌怎么分……如此一来,杭州此次修订条例对垃圾分类标准重新更改,从适合推广的角度看更加合理。
此事从侧面可以看出,垃圾分类中的一些概念,很多专业媒体都会犯错误,普通民众更可能一头雾水,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