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知道怎么分?有些居民,经过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动员后,也知道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但不知道怎么分,哪些是厨余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
3)不愿意分!不愿意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情况是居民在家里进行了分类,收运时又混在了一起,居民看到后“很受伤”,就不愿意再分了。另一方面,客观的讲,分类比不分类还是要麻烦一些,在“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的情况一下,没有激励和约束机制,居民就不愿意分了。
(三)政府端分析
垃圾分类的公益和环保属性,决定了垃圾分类一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垃圾分类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需要政府“一把手”来统筹和调度,常言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但很多地方政府“老大”对垃圾分类为什么不重视呢或不积极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垃圾分类是一个“慢活”“细活”,很难而且很慢,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危害程度也不强,政府的任期一般就5年,很多3年左右就有变动。二是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垃圾分类纯粹就是“花钱”的项目,既不能产生GDP,也不能产生税收。三是没有上级的政绩考核,没有纳入全国环保城市、环卫城市、文明城市等评选和考核中,所以,垃圾分类就变成了“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东西了。
(四)本质上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垃圾分类和垃圾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产生垃圾的“人”有关系。
垃圾分类在我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事论事,仅仅就围绕垃圾本身“做文章”,没有上升到本质上“人”的上面考虑,没有从思想、文化、利益、制度等方面思考,没有抓住垃圾分类的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大家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前面说过,从产业链角度来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改革,而且是攻坚克难的改革,涉及权利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应遵循改革规律: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从人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是一场社会综合治理工程。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居民行动”的“多元共治”的原则。需要每个人行动起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学者、媒体、公众多元协同,遵循社会治理规律,纳入垃圾整体多元治理战略中。
三、垃圾分类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