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的“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呢?哲学上说,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我国从2000年正式开始试点,现在已近18年了,而且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试点已20多年了,为什么一直没有成功呢?这就又从制度去找原因了。什么制度?管理制度——九龙治水、政企不分。很多地方,政府唱独台戏缺少市场化,没有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另外,我们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制、税制、费制各个方面都还不是很健全。垃圾分类真正要做好,一定以法制为基础,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比较笼统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另外我们的税制不完善,费制没有与市场运行机制完全相结合。
4、本质上的原因哲学上说:越复杂的事物,其本质越简单。垃圾分类这么多年没有成功,本质上就两个字:利益。这里有两个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利益平衡。垃圾分类,这里面有太多的利益主体,从民间来说,有物业公司、保洁人员、废品回收人员、垃圾清运队、拾荒者、填埋场、焚烧发电厂、厨余垃圾处理厂等等,这些相关企业或个人都在争垃圾。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城管、环保、发改、供销、农委、商务等都在管垃圾。“九龙治水,各管一滩”。一个方面部门之间难以协调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会出现“有利大家枪,无利大家推”。管理学上说:“可以一个人管2件事,但不能2个人管一件事”。而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利益关系也很难平衡,所以说李克强总理说的一句话“触动人的利益比触动人的灵魂还难”。
前面说了,垃圾分类是准公共物品,完全靠政府,政府失灵;完全靠市场,市场失效。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相结合,当然,还需要要社会的“治理之手”
第二层含义是利益收入。是指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利用整个“产业链”要能够盈利。垃圾分类这么多年“产业链”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关键的因素是,整个产业链不能盈利,因为,产业链不能盈利,市场机制就建不起来;市场机制建立不起来,企业就不愿意进来,这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想产业链盈利,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需要政策与法律的引导和强制,这就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以及社会的动员,就是我们说的“三有”:“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有力”的社会,这三方面要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二)居民端分析
1)不知道为什么分?很多居民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不分对自己有什么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