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一、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更是受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发布,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此外,国管局、教育部、卫计委、军委后勤保障部等相关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本行业垃圾分类的指导文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垃圾处理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德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北等,都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填埋、焚烧发电是后端垃圾处理的方式,是合理也是必要的,但前提和基础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二、垃圾分类的难点分析
我国的垃圾分类试点开始于2000年6月,当时的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厦门、桂林8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近1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城市某个环节或某项工作有亮点,但整体收效甚微,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采取“剥洋葱”式的层层分析。
(一)产业链端分析
1、表面的原因表面上来看,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好,是由于我们居民的环保素质比较低,不愿意分。不可否认,我们居民的环保意识还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总体上来说,这些年由于国家大力的宣传和动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总体水平在提高。
2、实际的原因实际上的原因,是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利用“全产业链”未建立起来。很多地方,居民前端分类了,中端混合收集、运输以及后端混合处理,居民看到后,分类的积极性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