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国内决定改采从量征收新制,则建议不妨先行局部试办(例如台北市、县),当然也应记取韩国殷鉴,及早规画辅导完整之回收通路(例如四合一计划)与资源再生回收工业。
(二)、推动厨余回收
根据统计,家庭厨余约占垃圾量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能推动回收再与乡镇农会、农改场或农民合作,利用厨余堆肥制作有机土,改良化学肥料过度使用的土壤,生产有机蔬果,发展花莲县有机农业的特色,除了大量减少垃圾处理的金钱及环保支出之外,农民亦可因为减少使用化学肥料而降低成本,并且生产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有机蔬果,尤其台湾即将进入WTO,预期将严重影响国内农业的发展,未来农业经营的方式势必需要转型,因此配合厨余回收推动「有机农业」达到永续发展的经营模式确实值得推展。
(三)、制定单行法规推动资源回收
虽然县环保局已经订定花莲县资源回收办法,推动资源回收,但从内容来看显然缺乏诱因,再从执行层面来看,执行单位在缺乏人力的情况下,如此的回收办法虽定有罚责,但实际上又有多少的约束力?所有的垃圾政策都要提供民众最方便配合的方式,才能持续推动下去。
事实上政府应从鼓励与严格执行双方面着手:除了多购买回收车辆每日随垃圾车回收;设置定点回收站随时回收资源。并且鼓励民众从事资源回收事业,创造就业机会,另外应于每辆垃圾车上随车配置稽查员,检查民众是否确实将资源回收,以高额的罚款处罚乱丢资源物及厨余的民众。同时政府应将回收所得成立环保基金,专款作为推动环保工作经费。
(四) 推动资源再利用
在欧美先进国家「二手货」商店用品相当普遍,过时不合身的衣服、汰旧的家具、孩子的玩具…..等等,许多可以再利用的物品,政府可以经常自办或鼓励民间团体办理类似「跳蚤市场」活动,加强民众爱物惜物的观念;废弃建筑材料及废土等也可奖励民间或学术机构研究再生利用方法赋予这些废弃物新的生命,必能大幅减少垃圾量,而民众也可以减少开支。
当资源物品、厨余等从垃圾当中去除之后,最后只剩下大约百分之十的垃圾,政府又何需花费大笔经费来兴建毒害民众的焚化炉呢?
八、结语与展望
日前环保署宣布将以明年为「垃圾减量元年」,全力向垃圾成长挑战,一洗台湾为「垃圾岛」的恶名。环境是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解决垃圾问题,不得不考虑焚化方式,但是焚化炉是否为解决垃圾问题唯一的方式?是否也应考寮并教育民众兴建焚化炉可能会造成空气及景观的破坏的两难呢?
事实上政府应结合民间的力量,共同致力推动零垃圾政策,不要停留在以回馈金换取污染及健康的做法,处理垃圾问题有很多条路可走,只要政府肯用心,广纳多方建言,拟定长远计划,具体执行,从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两方面双管齐下,藉由政策的推动,强制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全面禁止使用保力龙制品并且提高塑料制品税捐,以达到以价制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教育上配合课程全面倡导相关观念,学校方面全面落实推展,并藉由学生而影响家长由点而线进而全面实施。如此必可大幅度减少各地的垃圾量,并且减缓处理垃圾所需支出的庞大费用与其它社会成本。
改革新制的垃圾减量计划,应并同资源回收变革计划,具体结合成为全民运动,订定前瞻性、多元化的垃圾处理政策,藉由良好的垃圾管理政策,创造经济诱因,贯彻「污染者付费」理念。由经济诱因提高「垃圾减量」及「资源回收」之意愿,落实「垃圾减量」及「资源回收」工作。同时,并推动家庭厨余堆肥化工作,使垃圾处理方式迈向资源化、多元化方向,从消极处理已产生垃圾的策略转化成「垃圾减量」及「资源回收」的永续经营做法。
参考数据
丁秋霞,1999,<邻避设施外部性回馈原则之研究—以台北市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私立淡江大学建筑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铎元,1989,<焚化炉区位选择之研究>,国立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硕士论文。
行政院环保署,1999,「办理垃圾处理方案建设奖励金执行要点」。
林国庆,1995,<垃圾焚化厂民营化之探讨>,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何国裕,2001,<一般废弃物焚化炉燃烧系统操作与控制之研究>,国立中兴大学环境工程学系。
纪俊杰,1998,小区参与空污防制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以花莲地区为例,国科会/环保署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环保局网站 http://www.hleppb.gov.tw
环保联盟网站 http://www.teputc.org.tw
游太郎,2001,<花莲北区五乡镇等着瞧>,东海岸评论, 期
康城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1997,花莲县北部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兴建计划厂址评选及规划期末报告(初稿),花莲县,康城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