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09年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第二批)的通知》(闽建科函[2009]106号),标准编制组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技术标准规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运行与维护;3.污染控制与检测;4.安全与卫生;5.突发事件应急处置;6.资料管理;7.考核评价。
本标准由福建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主编单位:厦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禾祥西路51号之三;邮政编码:361004)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许联顺陈晓海高培卿刘春
林忠平郭怡芳高宏佳
主要审查人:
1总则
1.0.1为规范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管理,评价考核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状况,有效防治二次污染,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以及考核评价。
1.0.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环境卫生管理处应依照本标准制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监管考核办法。
1.0.4福建省建设厅负责福建省内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行业管理,市、县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填埋场的运行考核工作。
1.0.5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行、维护及考核评价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运行与维护
2.1填埋物
2.1.1填埋物种类
1填埋物应是下列生活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市贸易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2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
3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包括飞灰、底渣)、医疗废物焚烧残渣、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厌氧产沼等生物处理后的固态残渣、粪便经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预处理后,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的规定,方可进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处置。
2.1.2填埋物中不得混入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和粪便、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禽畜养殖废物、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除本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之外的任何液态废物和废水。
2.1.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可以接收适量建筑垃圾、渣土作为填埋工艺辅助材料(覆盖层材料、边堤修建材料),日常覆盖材料总量不应超过该场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体积分数的15%。
2.2垃圾称重
2.2.1称重系统
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设垃圾称重系统,系统应保持完好,系统内各种设备应保持正常使用。
2称重设施应委托计量管理部门定期校核、调整计量误差,并及时取得有效的检验报告或合格证。填埋场的计量应达到国家三级计量认证。
3称重设施内电脑、仪表、录像、道闸和备用电源等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检查地磅计量误差,清除磅桥下面及周围的异物,保持设备正常使用。
4地磅等称重设施的防雷设施应保持完好。
2.2.2称重管理
1进场垃圾应全部经过称重系统称量,并保留计算机中原始称重记录。
2操作人员应登记进场垃圾的垃圾运输车车牌号、运输单位、进场日期及时间、垃圾来源,种类、重量等情况。
3操作人员应做好当班工作记录、每日进场垃圾资料备份和每月统计报表工作。
4应对进场垃圾进行检查,严禁违禁填埋物进场。一旦发现有违禁填埋物时,阻止倾卸并对已倾卸垃圾按要求处置,并及时上报。
5指挥垃圾车按次序进磅称量,上磅车速不得大于15km/h。
6电脑、地磅等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启动备用设备保证计量工作正常进行;当全部称重系统均发生故障时,应采用手工记录,系统修复后应及时将人工记录数据输入电脑,保持记录完整准确。
7称重系统必须与当地主管部门联网,逐步建立数据传输系统。
2.3填埋作业与管理
2.3.1填埋作业准备
1填埋垃圾前应制定包括作业平台、场内运输、工作面转换、边坡(HDPE膜)保护、排水沟修筑、填埋气井安装、渗滤液导排、填埋容量、填埋时间、覆盖等内容的填埋作业计划和年、月、周填埋作业方案。
2填埋作业实行分区域分单元逐层填埋,应以每日进场垃圾量为一单元作业,分区方案应有利于渗滤液控制及填埋工艺的执行。
3每日填埋作业前准备垃圾作业单元,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作业单元面积。作业单元应控制在较小面积范围,雨季等季节应备应急作业单元。
4填埋作业分区的工程设施和满足作业的其他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应按设计要求完成施工。
2.3.2填埋作业
1填埋按分区、分单元作业,不运作作业面时应及时覆盖。不得同时进行多作业面填埋作业或者不分区无序作业。填埋单元作业工序应为卸车、分层摊铺、压实,达到规定高度后应进行压实,再覆盖。
2及时摊铺垃圾,每层垃圾摊铺厚度应根据填埋作业设备的压实性能、压实次数及垃圾的可压缩性确定,厚度不宜超过50~60cm,作业方式宜上行斜坡作业,也可下行斜坡作业,并补平、压实,严禁在垃圾斜坡横向作业;垃圾压实密度应大于800kg/m3,每一单元的垃圾高度宜为2~4m,最高不得超过6m。单元作业最小宽度不宜小于6m,平面排水坡度应控制在2%左右,边坡坡度应不大于1:3,确保垃圾堆体的稳定性。
3每一单元作业完成后,应进行覆盖,覆盖层厚度宜根据覆盖材料确定,土覆盖层厚度宜为20~25cm;每一作业区完成阶段性高度后,暂时不在其上继续进行填埋时,应进行中间覆盖,覆盖层厚度宜根据覆盖材料确定,土覆盖层厚度宜为30~40cm。
随着垃圾治理行业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概念和术语被引入。在垃圾处理方面,均衡处理、弹性处理、从容处理、妥善处理这几个术语及...
[详细]
2021-08-01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