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在经过长期的公害多发阶段后,由于资源日益减少和各种法律、法规的颁行,企业自主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推进。在企业活动中,原材料的调配、制造工程、产品使用、制品废弃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负荷。在质量体系ISO9000S发行当初,由于日本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品质充满自信,在推行质量体系的时候显得并不积极,甚至有些轻视。因此,日本相比欧美国家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方面落后很多,与世界趋势相违背,导致大量的市场机会丧失。1996年9月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S推出后,日本政府立刻将ISO14000S转化为自己的国家工业规格,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积极地进行认证工作。
日本的ISO14000S工作我认为有两大特点:一是认证数量多范围广,二是认证后的单位都自觉按照管理要求进行日常工作。鸟取县厅2000年取得了ISO14001体系认证,根据认证要求,在整个县厅的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行环境管理。例如上述空调温度设定、各种垃圾的分类等等。以使用过的办公用纸为例,办公室都有专门放置使用过一面的办公用纸的盒子,每个部门都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这些纸收集整理,然后在有字一面盖上次面无效的印章,放到打印机或者复印机中专用废纸的纸盒中,用作草稿的打印复印。每个职员在打印草稿时都会首先选用废纸,待定稿之后再用新纸。
为了鼓励县内企业积极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鸟取县对认证的企业进行补助,补贴一定的审查登录费用和认证咨询费用。由于ISO14001认证取得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认证申请,为了推进环境管理,引导中小企业和其他组织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鸟取县还在日本率先创设了鸟取县版环境管理体系(TEAS)。该体系以ISO14001为蓝本,根据认证的组织不同,分为三类,在审查认定等方面简化程序,并且全部免费。同时程序的简化并不代表标准的绝对降低,在经过严格审查认定后,申请认定的企业或组织才能取得认证。截至目前已有大约80家企业和各种组织通过了鸟取县版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些组织中包括社区家庭联合、单个家庭、中小学校等等。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也极大地调动了普通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主要心得和体会。结合目前我国和我省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快构筑符合我国和我省实际的公众参与体系。首先,要积极推进环保系统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环保培训。提高党政干部和环境工作人员的环保知识水平,深化广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可以通过党校等举办培训班加强有关培训工作。第二,要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拓展。将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认知活动,向普通公众灌输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可以与宣传媒体和教育部门建立联合宣教机制,把环境宣传教育日常化、深入化。第三,增加对环境宣传教育的经济支持,如建立相关环保主题活动基金,为环保教育活动提供资金,鼓励扶持民间环保团体的成立和各项活动。第四,研究完善各项机制体制,构建便捷、畅通、形式灵活的公众参与渠道,建立一套以人为本,和谐、高效的公众参与体系,增强环境行政的效能。
2、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活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并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做到循环发展。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环境保护这个有力杠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开工建设。二是要加强环境执法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严格执法,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项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三是要联合有关部门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为致力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企业服好务,支持和培育一批既有良好经济效益又有良好环境效益的典型企业。
3、下大力气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中央连续三年的环保专项行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2006年的专项行动中,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更是被立为一项重要工作,水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紧迫的环保工作任务。一是与国际接轨,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质标准。严格的水质标准能够促进更为严格的环境执法,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提高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切实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健康的水。三是加强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应当加快各级、各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应急能力,重点加强应急通讯、交通、监测手段的建设,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强化突发性事故的信息报送,确保各种信息的公开和畅通。
4、加强与兄弟省(市)以及国际间的环境保护交流工作。争取和创造更多的交流互访机会,拓展环保工作思路,学习先进地方的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地区间共同的环境问题的解决。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