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保护的市场化。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包括两个涵义。一是企业环境行为实际上受市场力量的影响。当一个企业出现环境违法行为时,发达的日本传媒会立刻将此告知全国,具有极高环保意识的消费者不管该企业产品质量如何完美,在选择商品时不会再考虑该企业产品,从而使该企业迅速失去市场,承受比违法所得利益更大的,甚至于破产的损失。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企业以身试法。二是日本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了专业化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
三、全民参与型环保社会
在日本学习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日本民众极高的环境意识、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心和身体力行。在同日本人交流的时候,很多人不仅对日本的环境热切关心,也很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同时日本在包括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在内的各种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通过学习,我感到这都源于日本已经构筑起一个非常健全的全民参与型环保社会体系。我认为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建立在完备的环境教育、畅通的参与渠道、较强的责任意识以及强力的公力支撑四大基础之上。
(一)日本拥有完备的环境教育
首先,日本对环境教育给予充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在日本《环境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实施有关环境保护教育学习”和“寻求促进民间团体等自发活动的措施”,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写入法律。除了《环境基本法》,日本还制定了推进环境教育的专门法《增进环境保护意识和推进环境教育法》,这部法律的基本方针是:在环境教育实施当中应当重视实施方法,要在学校、地方、单位等各种各样的场所开展环境教育;努力寻求相关政策、人才养成、场所整顿等各种具体措施。日本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早在1965年就出台了在学校推进环境教育的《学习指导要领》,分年级分阶段详细规定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方法和内容,并多次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修改,使其与时代同步,满足实际需要。该指导要领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和课程的特点不同,还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有关环境的教育内容。
其次,日本的环境教育属于渗透式教育,不是简单的书本教育,不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没有专门的环境教材,不局限在教室中,而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实现。环境教育的内容中,又包含了大量的其他学科,如开发、贫困、资源、人口、卫生保健、和平、人权、生物学、地理学等等。在教育课程的编制、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们会设法创造与环境有关的学习机会和场所,甚至组织小学生去田间体验插秧。所以,日本将环境教育称为“有关环境的综合学习”或“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学习”。
第三,日本的环境教育属于长期教育。目前日本已将环境教育列为生涯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生涯学习,就是人们在一生之中,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机会进行学习,而不局限在学生时代。我曾经参加过由鸟取县厅组织的一次名为“乘着废色拉油旅行”的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公交公司提供一辆利用废色拉油提取的燃油作为燃料的公共汽车,在社会上招募一些环保爱好者,乘坐这辆汽车进行的一次环保主题旅行。参加这次活动的全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鸟取市周边的生态环境设施、废弃物再生利用中心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地点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这些老年人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不断地向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日本环境教育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能做的和现在应该做的”,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就是环境教育的最大成效。可以说日本的环境是在时间上有持续性,在空间上有贯穿性,效果十分显著的。记得刚到鸟取时,一位日本同事带我去参观,路过一个小的城市动物园,正好地上有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蝉在挣扎,被我抓住,依我的意思就要把蝉喂鸟,可是日本同事阻止了我,把蝉放回到了树上,说这也是一个生命,就让他自生自灭吧。这个细节让我体会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理解。
(二)日本拥有畅通的环境参与渠道
公众对环保的参与离不开畅通的参与渠道,只有参与渠道的畅通,才能使公众更好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公众参与渠道是通过信息公开化、决策民主化以及环境权益救济来保障实现的。
首先,环境保护信息公开透明。日本是一个信息十分快捷的社会,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等各种媒体都有提供环境保护的信息平台。每个地方政府的网站上都会有环保部门的专题,其内容通俗易懂,一般是关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环保知识。以鸟取县厅网站为例,其环境保护的网页设计的非常生动活泼,也不叫“生活环境部”这种行政意味很浓的名称,而叫做“鸟取环境学习”。查询方式方便快捷,有关地球温暖化、环境教育、环境管理、大气、土壤等各种环保政策、知识、当地环保新闻、突发事件等一应俱全,可以根据需要很快的查到相关内容。并且,日本的环境保护信息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各个企业均将自身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此提高企业的信誉度。9因此,大多数企业每年都会定期公布企业的环境保护白皮书,公示自己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工作。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