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推进计划,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同时对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而地方政府部门在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则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地区推进计划。
4、为了创建循环型社会,日本并不完全依靠行政力量,民众的积极支持也是同样重要。例如鸟取县,有关一般废弃物再生利用,以促进方案研究会议为中心,研究具体方案,使各市、町、村等形成合意,通过整顿体制,强化工作等措施,努力实现一般废弃物再生利用率达到40%的目标。
(三)废弃物处理是日本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日本政府和民众十分重视资源的节省和再生利用,这种对于资源的珍视是在国内感受不到的。并且日本人本身并不避讳自己的资源匮乏,相反还时时挂在嘴边,也没有因为资源的贫乏而有自卑的想法。一方面不能浪费资源,另一方面没有很多的地方提供垃圾填埋,因此在垃圾的减量化和垃圾的再资源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在垃圾的收集方面,由于日本对垃圾的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重视,力求生活垃圾在家庭产生之刻起就进入再资源化的程序。这就要求各个家庭对垃圾做好分类工作,这样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一般来说,生活垃圾大致分为两大类,可燃垃圾和不可燃(资源性)垃圾。可燃垃圾就是不能再生利用的部分,如食物残渣等,有专门的可燃垃圾袋收集后排出。不可燃垃圾的分类就要细致的多,因为日本的政体不同于我国,地方上相对自治,所以日本各地对垃圾的分类要求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10类以上。我见过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对资源垃圾大大小小分了20类左右!初到日本时觉得这么分类简直太麻烦了,怎么能做到呢。到了后来也就习惯了,其实这都是日常生活中顺手而为的小事,时间长了就有了自觉性,习惯成自然了。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日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把教育和宣传作为工作的基础。针对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利用的宣传教育活动数不胜数。基本上所有的垃圾处理厂都是对外开放的,并设有专门的参观学习大厅,供人们参观学习。因为有良好的教育宣传,很多政策依靠着公众的自觉性很容易就能够推行。例如日本的牛奶盒的回收,因为日本的牛奶是用纸盒包装的,所以在喝完牛奶后要求先把纸盒里边涮净晾干(防止残留物变质),然后将纸盒剪开展平后单独回收。我曾经在一个超市门前看到过一个很老的老太太,骑着自行车到超市,就是为了把一袋剪好的牛奶盒交到超市(免费)回收。
二是设立完备的法律规章制度。日本通过国家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一般生活垃圾的排出方式排出方法,规定了排出者的义务和相应责任,使垃圾的分类排出有法可依。各地方自治体也都有各自的法规制度规制垃圾的排出,详尽的规定了垃圾的分类方法、排出地点、回收时间等,要求人们给予合作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工作。
三是有完善的回收体系做保障。日本实行定期定点分别回收垃圾,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日期进行回收,并且垃圾必须放在规定的地点。例如我所住的地方可燃垃圾是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回收,而资源类垃圾在周二、周四回收。而一些特殊的垃圾比如电池等,各个超市、卖店等都会设置回收点。
四是政府机关、学校等模范示范。我所在的县厅(省政府)里每层楼都会设置两个资源回收点,每个地点都会放置至少5个以上的垃圾回收桶(由县厅自己出资),桶上都标有分类说明,细致到一个矿泉水瓶要分成瓶盖、瓶身、瓶身上的塑料纸3类分别放置。在每个办公室里也都会有垃圾的回收点。
2、在垃圾的处理方面,日本将其分成了中间处理和最终处理。中间处理就是将垃圾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厂一般被叫做“再生利用中心”,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垃圾的再资源化处理。再生利用中心按照地域分布建设。如鸟取县东、中、西部各有一座,由当地政府负责建设,分别对所在的地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这些设施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完备的设备,高于法律、法规要求标准建设运行,能够有效的防止大气污染等公害发生。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就是在这里实现减量化和再资源化的。回收来的垃圾被运到再生利用中心,可燃垃圾再简单粉碎后进入焚烧炉做烧却处理,经过900度左右的高温烧却,大概能够使可燃垃圾的体积减少到原来的10%,变成燃烧灰分。同时,产生的热量还可以发电或者供热供水。以鸟取县中部的伯耆再生利用中心为例,它负责着鸟取县中部地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处理。通过统计,中部地区每天收集的垃圾120吨,约90%为可燃垃圾,经过高温燃烧,转变成10吨左右的灰分。资源性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再经过筛选分类,减容压缩等加工程序后变成能够再生利用的资源或者捡出不可燃烧不可再利用的东西。有数据显示,2001年整个日本共排出了5210万吨一般废弃物,只有995万吨左右被最终填埋处理,绝大部分被焚烧或再生利用。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科技含量非常高,都拥有高度的自动化,设施内很少看到工作人员,人的职责就是通过电脑和视频监控处理过程,或者用一定的人工来对废弃物进行检查筛选。另外,这些处理设施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设施的外观与周边自然环境、景观的协调,在外表看来根本不象是想象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处理厂,非常小巧,并不庞大,减少了很大的占地面积。据统计,2001年日本共有一般废弃物填埋场2059座,填埋残余容量为153亿M3,和以前相比呈逐年减少(1997年残余容量为164亿M3),而相反2001年的填埋残余年数(该年度残余容量/该年度填埋体积)为125年,同以前相比逐年增加(1997年填埋残余年数为112年),这说明每年最终填埋处理的废弃物不断减少,证明日本对垃圾的减量率和再利用率逐年提高。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