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减低环境负荷。日本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体现了极高的综合性,水污染防治重点已由控制点源污染转向加大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上。一方面,政府通过严格执行各项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排水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依靠企业等排污者自觉自主的工作。政府还大力研究开发不使用有害物质的替代技术和适用于小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研究推行新的能够减低环境负荷的政策。通过上述工作,日本对点源污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做到达标排放,甚至某些指标能够做到零排放。另一方面,与点源污染相比,日本目前更重视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日本认为面源污染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当点源污染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后,水质难以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农药、化肥、暴雨径流以及土地耕作方式都对水质产生影响。由于这些因素量大面广,因此难以采用点源控制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针对此类问题,日本特别以生活排水、市区环境、农田、山区为重点进行面源污染的防治。通过整顿完善城市和乡村下水道系统,使用下水道设施的人口普及率达到66%;在没有安设下水道的单户农家,政府还给与补贴帮助农户安装综合处理净化槽,以解决生活污水的处理,全日本使用各种污水处理设施的人口普及率达到80%;通过清扫城市街区卫生和对山区森林地带植被的清理,大大减少了从市区和山区流入公共水域的污染物;通过推广绿色农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因化肥农药给水体带来的污染。
3、重视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处置工作
日本对水污染事故的处置工作十分重视。一是通过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查和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河流以及净水厂的监视,密切把握水质的变化情况。二是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等排污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力和义务,明确事故发生时的职责分工。例如在《水质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必须将事故的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向政府报告,政府在确认其没有报告的时候有权责令其采取有效措施并给与处罚(该法中直接规定了违反该条款时可使用的刑罚)。三是重视信息的畅通。在事故发生时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事故单位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整理最新信息,在向公众公布有关事故的情况同时,应向相关行政机关和地方政府汇报情况。四是重视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五是重视应急能力的建设。例如为了畅通与灾害现场的通信,有计划地推进移动电话、卫星通信车、移动多种无线装置等通信器材的购置,并努力实现专用通讯设备的多线化、数字化,扩大移动电话系统通信面积、完善卫星通信系统、构建直升飞机画像传送系统。
六、防止地球温暖化和环境管理
(一)防止地球温暖化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温室效果气体浓度的上升,地球大气的温度上升的越来越明显,温暖化已经成为事实。目前地球的平均温度已经较100年前上升了06度左右,日本上升了约1度。而目前导致地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气体之一。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第三次研究报告中指出,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到2100年,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14度到58度左右。而地球温暖化又不单单是一个气温上升的问题,还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生态圈的迁移、一些物种的灭绝、海平面的上升、异常气候的频发等等,这都会给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2005年的美国新奥尔良发生的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00亿到1300亿美元左右。
日本是一个岛国,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多,因此日本十分重视温暖化带给它们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工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阻止或减缓温暖化进程。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后,次年6月日本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大纲》,随后在同年10月份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防止地球温暖化的各种制度。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协议,日本要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6%的目标。为此,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地球温暖化行动大纲》,以此《大纲》为基础推进地球温暖化防止对策。具体到鸟取县,从能源方面入手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削减运输部门和民生部门的排放量作为工作中心。为了削减占运输部门90%的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鸟取县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等待红灯时关闭发动机、积极利用公共交通设施、不开车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另外,为了节约能源,鸟取县还提倡使用节电的高效率家用电器。政府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以鸟取县厅为例,夏天设定中央空调28度、冬天设定中央空调17度,用严格的温度控制减少电能的消耗,从而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环境管理及ISO14000S
由于近年来环境问题的突出、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不仅仅关注企业产品品质,对企业有关环境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为除了产品品质合格,企业要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工作,表现出对环境的负责,才是真正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同时也只有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企业的产品才能确实做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并且,对环境负责也不只是企业对属于生产最后环节的排出废物的正确处理,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环境友好,全面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