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大量垃圾进入海洋其实并非生产和消费过度所致,只要合理搜集、处置和利用垃圾,海洋便会免于其害。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在水体处置已被否定的情况下,如今能被选择的陆上垃圾处置方式是填埋和焚烧。填埋由于大量占用土地,其废气和废水最终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已处于萎缩当中。焚烧法虽有上百年的历史,最近又被粉饰以生产能源的功能,但它只不过是将大部分的固体垃圾变成了气体垃圾排向了空中。
如果目前海洋中所有的塑料垃圾都付之一炬的话,解除的只是短期内对海洋生物的直接威胁,即不再有海洋动物因塑料缠绕和吞食致死,不再有珊瑚被遮蔽而消失的问题。但焚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效应,使海洋升温,同样会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海洋和大气物质交换进入海洋的酸性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加速海洋酸化的进程,同样可能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的可怕后果。此外,焚烧炉产生的持久性污染物,如二恶英类有机物,会通过大气循环最终沉降在海洋之中。由于这类物质难以降解,会积累在食物链之中,目前单个焚烧炉的排放标准根本不足以保证海洋生物以及最后食用海产品的人类的安全。
循环利用垃圾,变废为宝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要使没用的东西重新变得有用,一定伴随着新的资源和能量的投入。而这些投入也必然会产生废物,最终又会进入海洋、影响海洋环境。总之,对于某一些垃圾处理技术的慎重选择,并不能整体改变目前工业化社会对海洋的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绝对评价上看,全球人类的生态影响已经超出地球可持续承载力至少1.4倍。既然海洋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生态超载也不可能通过垃圾处理的技术选择得到解决。
在人们开始议论太平洋“垃圾洲”的时候,海洋垃圾污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时代。从问题来说,它凸显的不再是某一个海岸城市或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它反映的也不光是技术选择不当或人们认识不足的缺陷,而是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后所暴露的固有危机。从对问题的应对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19世纪末以来海洋垃圾污染的基本治理方式都是“转移”和“补救”,作为目前危机根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与生态承载力的矛盾才刚刚被触及。而且,“转移”和“补救”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还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根本矛盾,以至于延误了行动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实的应对措施较于之前所作的很多努力是相对无力的。虽然“垃圾洲”或全球范围的海洋垃圾问题已经被注意了十多年的时间,但作为一项跨国环境问题,除了依赖各国国内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行动。就国内法规而言,以美国为例,198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海洋垃圾治理法律框架对非点源污染也并非十分有效。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在政府管制活动之外,如媒体的宣传和公民教育行动,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国际行动方面,除一些地区性的公约和管理机制外,几个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国际公约都不包含控制陆源污染的条款。只是在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了《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上活动污染全球行动纲领》之后,各国才开始协调行动,但进展和效果都是比较缓慢的。此外,从治理技术上看,想消灭目前大洋上的“垃圾洲”虽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由于问题出现在公海之上,能够迫使各国拿出大量资金和技术合作清污的机制还不存在。因此,短期内比较现实的办法还是期待各国采取措施防止更多的垃圾进入海洋。总体来看,如日渐扩大的“垃圾洲”一样,海洋垃圾污染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恶化。
纵观过去100多年美国乃至全球的海洋垃圾污染及其治理的历程,可总结出如下四点趋势特征。首先,海洋垃圾从简单到复杂,数量急速增长,给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社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治理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第一个时期即19世纪下半叶到1930年代,海洋垃圾以可降解腐烂的有机物和普通的无机物为主,而后垃圾成分日趋复杂,塑料的出现更使污染形势严重恶化,治理工作至今都十分困难。其次,海洋垃圾污染的影响从点、到线、最终到面,逐步扩大。在第一个时期,美国海岸城市的垃圾倾倒影响的基本只是倾倒点附近的海域和海岸。但到了第二个时期即1970年代至1990年代,美国的整条海岸线都受到海上垃圾的侵袭。到了第三个时期即进入21世纪以后,海洋垃圾已遍及全球各个大洋和海域。再次,治理层级不断上升。在第一个时期,美国的海洋垃圾污染治理基本上是各个城市或州的内部事务,仅在各州产生重大矛盾时,联邦法院才有介入。在第二个时期,联邦政府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制定了许多法律并授权一些联邦机构进行积极管理。在第三个时期,虽然成效尚不显著,但国际合作的端倪已经形成,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最后,对于海洋垃圾污染根源性原因的反思力度不一。虽然让海洋接纳人类废弃物的观念有深厚的传统,但随着各种海洋污染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已基本放弃海洋“无限”的观念,“保护重于开发”日渐成为海洋认知的主流。但在垃圾问题的理解上,“转移”和“补救”仍旧强于控制生产和需求的理念。这一点正和日渐重视海洋环境却又无法有效保护之形成了矛盾。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