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缠绕致死。一些塑料制品,如六联饮料罐包装带和渔网,进入海水或出现在海滩后会吸引一些海龟或海洋哺乳动物,变成它们的玩耍物,结果造成缠绕意外。由于这些动物基本没有解开缠绕的能力,最终可能死亡。一些海洋生物学家从1970年便开始对阿拉斯加海域的海豹进行观察。他们发现,自1976年开始,海豹种群数量便逐步下降,原因之一就是每年会有至多4万头海豹被塑料缠绕致死。
二,“幽灵渔网”。一些塑料渔网虽然被遗弃,但却没有真正“退役”。在海里,它们往往仍在发挥网捕过往鱼群的作用。据美国国家科学院1975年所作的估计,每年有15万吨塑料渔具被弃置在海洋中。一些重要的鱼种,如北太平洋三文鱼和枪乌贼的种群已受到这类垃圾的严重威胁。
三,吞食致死。一些海龟会将水中透明的塑料制品误认为是水母,将之吞食;一些海鸟也分辨不清海岸上的塑料垃圾和食物。许多科学家通过对死亡海鸟和海龟的解剖,发现它们的食道中塞满了塑料垃圾,是导致其消瘦、死亡的原因。
此外,一些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存在很久以后,会被分解成细小的碎片或颗粒,同样会被小一点的海洋生物,如鱼吞食。
这些碎片或颗粒除本身可能有害外,还会附着一些持久性的污染物,如多氯联苯,最终会通过鱼类,富集在海洋的食物链中。第四,遮蔽珊瑚。如果塑料袋或其他塑料薄膜落到了珊瑚上,会严重破坏这个小生态系统。这些覆盖物会隔绝珊瑚虫和其他寄居生物所需要的阳光,以及水中的空气和营养交换,最终破坏珊瑚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塑料的种种优点恰恰是它能够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的原因:因为持久,所以不能在海洋中被分解;因为可塑,所以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却难以被海洋生物所适应;因为价廉,所以人们大量使用、大量抛弃;因为质轻,所以能够随海水运动,漂到四面八方。面对这样不期而遇的后果,就连塑料产业的代表也认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开始侵袭海岸带上的居民。1987年和1988年的夏天,纽约长岛、新泽西等地的大西洋沿岸海滩因出现大量垃圾而被关闭。这些垃圾大部分是被海水带上岸来的。当时的观察者发现这些垃圾中有塑料袋、饮料瓶、饮料杯、拖鞋、塑料玩具和灯泡,等等。但最令人担忧并直接导致海滩关闭的垃圾是用过的一次性针筒、静脉注射器、血液瓶和血液袋、妇女卫生用具、实验用小白鼠的残体等。它们是十分危险的医疗废弃物或被污物感染的垃圾。经过抽样检验,三个血液瓶中的血液残留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他垃圾样品中也检出了包括乙肝病毒在内的其他传染病毒。
正是这样的结果,使全美的公众都十分震惊。
海滩上垃圾的来源于是成为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它们的来源是十分多样的,包括岸上居民、游客的丢弃,海上船舶的倾倒,雨水和地表径流的运送,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倾倒,医疗垃圾的非法倾倒等。虽然公众当时最担心的是医疗垃圾问题,但这些垃圾的产生和塑料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它们中的许多都是一次性的塑料制品。
面对以上严重的海洋垃圾污染局面,美国各级政府都在短时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不过,促成政府行动的原因除眼前的危机外,还有其他几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首先,美国东北部海岸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其独有的。就在1988年,美国媒体也报道了世界其他地区在当年发生的类似问题,例如西班牙的海岸、前苏联的波罗的海、黑海及太平洋沿岸,以及美国国内的艾利湖和密歇根湖的垃圾污染。这说明,水体的垃圾污染既是一个全国问题,也是一个全球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治理呼声为美国政府采取行动创造了积极的氛围。其次,当时的科学界已经对海洋整体的命运十分担忧。由于过度资源攫取和肆意污染排放所引发的各种负面信息反馈,使得海洋“无限”、海水能够容纳许多废弃物的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质疑。在“利用海洋的前提是保护海洋”的共识下,各类海洋保护政策在当时有顺利实施的条件。再次,当时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已经存在一个初步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政府需要做的只是针对现实情况加以修正、补充或落实。这些主要的法规包括美国1972年的《海洋保护、研究和保护区法》(简称《海洋倾倒法》)及其1977年修正案,1972年签署的《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简称1972年《伦敦公约》),1973年签署的《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简称《防污公约》或MARPOL),以及美国未批准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最后,当时美国的国内政治正处于全面检讨里根政府保守环境政策的时期。众所周知,1981年以后,随着以里根为代表的共和党保守派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和对国会的控制力,环保领域的各项事业都进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尽管里根在其第二届任期内进行了一些务实的调整,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选民对他所代表的环境政策仍不满意。所以里根的继任者乔治•布什及其所代表的共和党温和派,在1988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以最积极的姿态回应选民的环保愿望,其中也包括对海洋垃圾进行治理的承诺。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