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垃圾倾倒延续多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尤其是环卫工程师群体对海洋充足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深信不疑。尽管在1910年代,波士顿、纽约、西雅图、旧金山附近的海域已经出现了因各种废弃物排放而产生的污染问题,工程师们仍然相信,只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合适的排污点,不断延伸排污管和废物倾倒点的距离,海洋就可继续发挥接纳人类垃圾的功能。就算到了1931年,在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禁止纽约市倾倒垃圾时,其出发点也并非对海洋环境的担忧,而是出于对海岸居民或地产业主之利益的维护。
不管怎样,毕竟在1930年代,美国城市陆续停止了向海洋倾倒垃圾的活动,海洋垃圾污染问题似乎暂时得到解决。但对于从海洋倾倒转移到陆上处置的垃圾,环卫工程师也没有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二次污染严重、成本过高、技术适应性差等问题,此前所提到过的焚烧法和分解提炼法在进入1920年代以后都遭遇到应用的瓶颈。垃圾分解提炼厂在1930年代就极度萎缩,直至1959年全美最后一座彻底关闭。焚烧法虽然经历二战前一轮快速的发展,但也始终没有能够占据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主流。
而恰恰是在1930年代,卫生填埋法正式出现。因其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来露天堆填或简单掩埋的弊病,所以很快在全美普及起来。然而,从现在的认识来看,这种技术“突破”表面上解决了垃圾消纳危机,实际上是给人们以错觉:似乎工业社会乃至随之到来的消费主义社会的废弃物可以继续大量产生,混合丢弃;地球上也总有地方能够藏纳这些人们不愿意见到的东西。由此看来,海洋的暂时解脱并不意味着垃圾问题的解决。而只要垃圾问题继续存在,海洋因其固有的物质特点以及人们传统认知的惯性,随时还会成为垃圾污染的对象。
四、1970年代至1990年代:垃圾侵袭海洋生物和海岸带居民
从海洋污染的整体来看,1940年代以前的城市生活垃圾倾倒并不能对海洋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18因为这一时期生活垃圾成分还比较简单,容易被海洋环境所消纳。相比生活垃圾倾倒,其他污染形式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包括海上石油污染、放射性核废料倾倒、有毒化学品倾倒、未经处理的污水继续排放、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倾倒、港口疏浚物倾倒等。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这些海洋污染愈演愈烈,成为全球环境问题,最终迫使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在1960和1970年代集中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然而正是从1970年代开始,生活垃圾作为最普通的一种废弃物却重新登上污染海洋的舞台。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塑料首先由德国人在1860年代创造。但除赛璐珞之外,这种人工合成材料在二战以前发展和应用得比较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对新材料的需求很急切,强烈地刺激了各种塑料的研发和使用。正是有了技术革新和需求,二战之后,塑料开始被大量生产。据统计,美国全国的塑料年产量在1941年仅为231吨,1945年猛增到84万吨,1986年达到2310万吨,1996年以后便一直在4000万吨以上,而且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塑料产业的迅猛增长首先得益于塑料本身的种种优良特性。由于这种材料稳定持久、价格便宜、可塑性强、质量轻,很快成为木材、纸张和金属的替代物,被制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最引人注目的塑料产品是各种一次性包装。因为价廉、方便、卫生,1970年代以后,塑料瓶、塑料罐、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逐渐占据了包装物的主流,而它的广泛使用也刺激了许多消费品的增长。
大量产生的塑料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海洋。就污染源的比重而言,90%以上的海洋塑料垃圾来自于海上船舶倾倒。
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估计,全球海上船舶每天向海洋倾倒700万吨垃圾。虽然从质量上看,1%以下是塑料,但它形成的污染覆盖面十分可观。
同一时期,美国海岸警卫队估计每天全球海上活动者会倾倒3.4万吨塑料垃圾。海岸警卫队也同时强调,虽然这只是总共海洋垃圾的0.5%,但积累起来问题严重。进入1980年代,国家科学院进一步调查发现,全球海上商业船舶每天要倾倒45万个塑料容器,每年要倾倒5200万磅塑料包装垃圾,遗弃2.9亿磅塑料渔网。
除船舶倾倒之外,海岸带上的休闲船只、钓鱼运动、海岸野营等活动也会向海洋排放一部分塑料垃圾。
海洋塑料垃圾的排放规模也可通过冲上海滩的垃圾量来衡量。根据1987年9月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处海滩的清理记录,工作人员一次性搜集到31773个塑料袋,30295个塑料瓶,15631个六联饮料罐包装带,28540个塑料瓶盖,1914个尿片,1040件妇女卫生用品,7460个塑料牛奶罐,数量十分惊人。
海洋塑料垃圾在1980年代进入污染高峰时,其环境影响就凸显出来。综合当时科学家的研究、自然观察者的调查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最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