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社会整体有利于污染治理的氛围下,美国各级政府的有力行动才在短时间内顺利出台。作为1987和1988年夏天海滩垃圾污染的直接受害者,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等州率先修订法律,对医疗垃圾等废弃物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其流入不当的渠道。紧接着联邦政府也制定了监控医疗垃圾的法律,并授权环保署进行严格监管。
除此之外,在1987年9月至12月间,国会参众两院在里根总统的认可下,协商制定了两项重要法律,分别防止陆地源和海上源的废弃物倾倒。陆地源主要针对的是以纽约市为代表的海岸城市的污泥倾倒。为此国会制定了《海洋倾倒禁令法》(Ocean Dumping Ban Act),该法要求各州在1991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污泥的海洋倾倒,并授权环保署监督禁令的实施。为专门遏制海上船舶倾倒塑料垃圾和渔网,国会制定了《海洋塑料污染控制法》。该法规定:所有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以及在美国海岸线外200海里水域之内活动的外国船只都必须遵守塑料垃圾倾倒禁令。此法的通过不仅在美国国内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因为它实际使美国具备了批准《防污公约》附件5的条件。而美国对这个附件的批准意味着它达到了生效的条件,成为全球范围内可约束海上船舶倾倒塑料垃圾的一项国际公法。
企业界和民间也开展了它们的行动。由于美国数个州在1986年以前便出台法律禁止不可降解的六联饮料罐包装带的使用,相关生产企业便开始积极研发可降解塑料作为替代品。
他们希望新的产品能在短时间内被生物降解或被光降解,从而不会在海洋环境中停留太长的时间。39民间的志愿行动主要集中在对海滩的清理和对海洋生物的救助上。对此,一些美国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如奥杜邦协会(Audubon Society)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以上这些举措,尤其是政府的管制活动很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两年之内,美国各地的医院陆续严格管理其医疗垃圾,受感染的医疗器具基本都与生活垃圾分离,进行单独处置。
根据法律的要求,纽约等城市在1992年以后停止了污泥的倾倒,转为陆地处置。船舶源的塑料垃圾占海洋塑料垃圾的比重也大大下降。不仅一般的船只努力遵守法规,美国海军舰只在有关禁令生效五年后也被列入管制的名录。而此前海军在垃圾倾倒,包括医疗垃圾倾倒方面可谓声名狼藉。
五、21世纪:全球海洋垃圾污染与“垃圾洲”问题
虽然有组织的海洋废弃物倾倒活动在1990年代初开始得到遏制,但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污染却并没有减轻。从数量上看,海上源的塑料垃圾排放从原来的90%以上下降到20%左右,但海洋塑料垃圾的总量却没有减少,这说明陆地源的塑料垃圾是在不断增加的。进入到21世纪,情况更为堪忧,原来局部的、仅局限在一些国家海岸的垃圾污染开始扩展到全球。2006年和2009年分别出版的绿色和平和联合国环境署的两份报告也都全面描述了全世界各个海域的垃圾污染状况,总体情况非常严峻。
而一份2004年纽约市政府的报告则指出,该市的海滩上仍然时常可见各种垃圾,如饮料瓶、食品包装物、衣物、香烟、塑料袋、妇女卫生用具、针管、六联饮料罐包装带、轮胎、尿片、避孕套等等。这说明海洋垃圾至今仍是一个困扰美国的现象。
当下所有引起人们担忧的海洋垃圾污染中,北太平洋出现的“垃圾洲”可能是最具典型性的。根据近年来媒体的报道,这个“垃圾洲”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称其为“垃圾洲”,并非海水中的垃圾已经多得覆盖了海面,可供人行走;而是一片非常集中的、塑料物品和碎屑密度很高的“海洋垃圾带”。更形象一点的话,可称这些含许多塑料垃圾的海水为“垃圾汤”。此垃圾带估计在60年前已经形成,是人类大量塑料垃圾排放和北太平洋环流漩涡共同作用所致。这个漩涡的中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据科研人员的观察和估计,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为343万平方公里(超过欧洲的三分之一),水域中的塑料垃圾与浮游生物的质量比已达到6比1,塑料垃圾的厚度可达30米,每平方公里海域的垃圾可达330万件,整个垃圾洲总重约有350万吨。令人担忧的是,“垃圾洲”还一直在增长。从1997年至今,面积增加了两倍;估计到2030年,还可能增加9倍。“垃圾洲”的生态破坏力也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伤害海洋野生动物外,还把大量毒素带进了海水,最终通过影响海洋食物链威胁人类自身。
“垃圾洲”的形成反映的既是海洋环境的危机,又是陆地上的垃圾危机,而且这种危机与工业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首先,进入所谓后工业化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远离环境问题。一方面高污染的工业是转移到了广大欠发达国家而非真正消失,另一方面高消费带来的高浪费成为大量垃圾产生的根源,而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容器和包装物正是消费主义社会的标志。只要有大量垃圾产生,它们必然要被送到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去,而这些地方就是大江、大河、大海、地下和空中。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