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合作社并不完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而是得到了政府、企业和NGO的大力扶持。巴西政府在城市中专门拨出一块地供合作社使用,企业和NGO负责提供核心设备(主要是分选流水线和打包机)和管理指导。垃圾由传送带运进分拣车间,工人们分别站在流水线两旁进行人工分选。因为都是干垃圾,分拣起来不是太脏,分选速度也许没有机械化分选快,但准确性很高。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这些拾荒者都被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每个人都有社保和医疗保险。”杨斌对本刊记者说,“这个工作对身体的要求不高,甚至还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巴西全国一共有435个合作社,一共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机会。合作社成员的人平均月收入为270美元,达到巴西最低收入水平的两倍多。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工作人员的社会归属感很强,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对社会也有贡献,从而减少了不安定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
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巴西的资源回收利用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纸板的回收率为79%,纸是33%,塑料是16.5%,PET树脂是48%,均大大超过了中国的平均水平。
据统计,目前全中国有230万拾荒者,分布在660个城市里,光是北京市就有17万人依靠拣垃圾为生。如果能想办法利用这些人的能力,兴利除弊,应该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城市垃圾问题,促进可再生产业的发展,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
垃圾回收产业的困境与希望
废电池和无菌常温包装盒,是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的两个难题。这两个行业的现状,分别代表了垃圾回收产业的困境与希望。
废电池的困境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在中国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被称为废电池大王的北京商人王自新,是这一过程最好的见证人。
因为担心废电池中的汞污染环境,中国政府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提倡回收废电池。医生出身的王自新从1999年开始关注电池回收产业,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在河北省投资建设了一家湿法电解回收废电池的工厂,但因为没法解决污水问题,被媒体曝光,项目也被迫暂停。
2002年7月,清华大学聂永丰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认识废电池对环境的影响》的文章,指出普通电池中的汞含量较低或不含汞,且消费群体分散,随生活垃圾填埋不会造成污染。集中回收后,如果处理不善,反而容易造成局部地区的汞污染。他提出了“强制禁汞、谨慎收集、回收利用”的方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允许财政对利用废电池的企业进行补贴,只能坚持企业自愿的原则。如企业具备技术、经营能力,或者从公益事业的角度考虑,即使亏本也愿意干,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业务”。
国家环保总局认可了这个提法,于2003年出台了新的废电池回收管理办法,不再鼓励回收低汞无汞的干电池。2004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整治环境运动,第一枪打死的就是王自新的工厂。一夜间,王自新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不久前,本刊记者在位于北京大兴县魏善庄的一间农家小院里找到了王自新,原来他并没有放弃这项事业,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一套真空加高温的新式处理技术。他东拼西凑了15万元,建造了一个小型中试设备,做了5个批次试验,证明此法有效。但要想建设一条大规模生产线,至少需要投资300万元。王自新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四处求助,但至今没有任何希望。如今这台命名为“先锋”的中试设备安静地躺在小院里,零部件已经开始生锈了。
“如果采用我这个技术,即使所有废电池都是无成本进厂,处理1吨电池的利润也只有400元,平均每个电池6厘。如果再加上运费,就只能保本了,因此没人愿意投资。”王自新告诉本刊记者。
王自新想过申请环保基金,但所有这类基金都要求申请人先成立一个注册资金100万元的公司,王自新拿不出这100万元。
去年,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赞助了他17万元,他用这笔钱在魏善庄租了3亩地,把几间鸽子房改建成了废电池存储仓库。但这明显是权宜之计,王自新还在期盼着何时能从天上掉下来300万元,好让他把这个想象中的工厂建起来。问题在于,他总想一步到位,不肯与别人合作。这样一种堂吉诃德式的环保方式,在今天的社会里肯定是行不通的。
利乐包的希望
利乐包的回收利用,同样曾经是垃圾回收领域的难题。
像利乐包这类牛奶饮料盒(或者叫做复合软包装)通常含有75%左右的纸,其余是塑料和铝膜,无法直接被打成纯纸浆。以前人们不知道,经常把这种纸包装混在废纸中运进废纸处理厂,但普通纸厂没法完全处理,还得再拣出来扔掉。有人看中了利乐包的材质,把它压缩成塑木材料,代替一部分木板的功能。但是这样做改变了原材料的功能,附加值很低,回收价格一直高不上去。中国的利乐包回收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欧洲水平的1/3。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