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点,工人们又运回了一车垃圾,两车加起来大概有8吨左右。此时炊烟再起,工人们生火做饭。一个5~6岁的小男孩独自在院子里玩游戏,玩具竟然是一辆塑料推土机。吃罢午饭,大家唠了会闲嗑,便来到各家的自留地上,开始对今天的战利品进行分类。每个人身边都堆放着好几个布包,工人们熟练地把捡来的垃圾分别放入包内。“饮料瓶1.8元,好塑料1元,塑料布6毛,一次性饭盒4毛,胶鞋4毛,铁盒1元,铁皮8毛……”一位名叫谯桂芳的女工熟练地报出每公斤垃圾的价值。“今天还捡到几个红薯,留着当晚饭吃。”她高兴地从框里捡出几个生红薯,用手抹去皮上的泥,放到一旁。
谯桂芳今年30岁,来自四川巴中县。她和丈夫一年前来北京打工,丈夫在建筑工地找到了活,她则当上了拾荒者。“干建筑来钱多,但不稳定,房子盖好了就又得找新工作。垃圾每天都有,挣的也不少,我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
旁边一位名叫谯丽华的工人干了4年,手快,一个月能挣3000块。她的丈夫也在这里工作,负责开车。夫妻俩有两个孩子,都寄养在巴中的老家,由婆婆看着。“我们家已经盖好了一间楼房,用的都是捡垃圾挣的钱!”谯丽华自豪地说。
不过那间新房是留着养老用的,她现在还得和另外13名工人一起住在这座农家院子里。她和丈夫单独住一间,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没有暖气,冬天只能靠电热毯取暖。不过,比起那些盲流拾荒者,谯丽华的情况要好多了。她是“北京市茂洲学琼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雇员,和公司签过聘用合同。房子是公司租的,不需缴纳房租和水电费。垃圾的销路由公司负责,挣来的钱和公司四六开,她拿大头,公司拿小头。
“北京市政管委的渣土处不让我们捡了,请记者同志帮忙向领导反映反映情况吧。”公司董事长杜茂洲开门见山地说,“拣垃圾可以帮助国家节约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可是政府不支持,如今北京就只剩下两三家还在维持。”
杜茂洲2005年上过央视的新闻会客厅,当时还被誉为“京城破烂王”,劳动致富的模范。4年过去了,他略微有些发福,脸上的笑容却消失了,只剩下一脸愁苦。他拿出一封写给市领导的信,向本刊记者讲述他这20多年来的遭遇。
杜茂洲原先是四川巴中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1989年他来北京打工,从捡垃圾干起,逐渐积累了一笔财富。1993年他在北京市注册了这家物资回收公司,最多时雇了1000多名来自老家巴中和仪陇地区的农民工,年收入50多万元。如今他手下只剩下不到50名员工,每年收入降到了几万元。
1995年,北京市政管委渣土管理处出台新政策,不让拾荒者进垃圾填埋场捡垃圾,他们只能偷着干,或者转战远郊。1999年时北京市环卫局决定在宣武、崇文、西城、东城和朝阳这5个区内有条件的垃圾楼里搞分类试点,允许拾荒者进入垃圾楼进行分类回收。虽然垃圾楼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拾荒者的问题,面积通常很小,但拾荒者毕竟有了自己的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大为改善。这5个试点区每天能分出1000吨左右的可再生资源,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万元左右。可惜好景不长,拾荒者为了争夺资源经常大打出手,垃圾楼的卫生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不少居民开始有意见。于是,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所有的垃圾楼被关闭,不再允许拾荒者进入。
“实事求是地讲,垃圾分类的最佳地点是填埋场。”杜茂洲对本刊记者说,“因为垃圾在小区垃圾楼里分捡、分类、包装和临时堆放都需要场地,城市里场地十分紧张,归属权难以协调,垃圾分类不好做。垃圾填埋场就不存在以上问题,又都远离城市,是回收再生资源的最佳场所。”
但是市政管委并不这么看。垃圾填埋场卫生条件较差,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曾经发生过推土机压死人的事件,所以北京市市政管委决定关闭填埋场。杜茂洲最多时曾经包了7个填埋场,如今只剩下3个,还必须偷偷摸摸地干。这个西田阳填埋场是他每年花4万元包下来的,按规模可以容纳100个拾荒工人,但填埋场怕出麻烦,只允许十几个人进入,遇到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工作就必须歇工。该填埋场每天大约运进800吨来自通州的生活垃圾,如果100个人拣,至少能拣出80吨可再生原材料。但因为人手不够,现在每天只能拣8吨。
“现在的工人都懒了,不像我们那时候,垃圾车一来,就像打仗一样冲上去,两分钟就把一车垃圾拣得一干二净。”只有当他回忆起当初捡垃圾时的情景,这位据说身家过百万的“垃圾王”的脸上才会露出笑容,“我那时有个外号,叫做‘48筐’,意思是说我手快,每天能拣48筐垃圾,每筐30公斤,加起来就是1.5吨。现在的工人不用抢,速度也慢,每人每天只能捡500公斤了。”
王维平对那时北京垃圾填埋场的“盛况”也是记忆犹新。“1987年我在北京市环卫局规划处当科长,有一天两个四川巴中的农民找到我,说自己找不到工作,求我批准他们进填埋场捡垃圾。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他们住在丰台郊区的公共厕所里,因为城里的厕所也是有人管的,不让他们住。我看他们可怜,就给他们开了条子,当天两人就领着500个老乡住进了垃圾填埋场,在场边盖起了一排‘狗窝’,算是安了家。他们分成7个组,每组只拣一类物料。拣来的碎砖头卖给了附近农民,其他可再生资源则都运到了河北的加工厂,其中废金属卖到了霸县,碎玻璃卖到邯郸,鞋底胶皮卖到了定州,废塑料卖到了文安,废纸卖到了保定。还有一个组是暗的,负责养垃圾猪”。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