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从小武基出来的填埋料都经过粉碎,有机物含量较少,填埋后渗漏液不多,不容易发生堆体坍塌事故。与小武基配套的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几乎和公园差不多,堆体经过一层层压实和覆盖后再种上不同种类的草坪,一点也看不出山下堆的都是垃圾。少量沼气通过导管被从堆体内引出,用于发电,少量渗滤液经过污水处理后可以养鱼。若干年后,垃圾被完全矿化后变成土壤,可以重复利用。
这样一套系统看上去非常完美,可以说代表了垃圾处理的未来。问题在于这套系统花费巨大,小武基的进口分选设备和配套设施总计花了1.7亿元,日处理量仅1500吨。如果北京市所有的垃圾都经过类似处理,需要再投入17亿元,这还不包括征地费用和运行成本,以及垃圾增量必然导致的追加投资。
于是,虽然这批“德办”项目自1997年就开始运营并成效显著,但北京市直到现在仍然只有小武基和马家楼这两个固废分选转运站。朝阳海淀和东城西城等北部地区的垃圾只能由大屯转运站和阿苏卫填埋场进行处理。这套系统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不具备垃圾分选功能,只进行简单的垃圾搬家,小车换大车往城外运,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物流公司。这就不难理解北京市的垃圾分类项目为什么一直做不下去了。
如果说只需要投资17亿元就能解决问题,倒也不难,问题是这套系统的分拣效率着实令人担忧。运到小武基的垃圾混杂了大量厨余废物,含水量高,成分复杂,仅靠机器分拣很难分干净。比如,塑料占垃圾总量的10%,但经过这套系统分拣出来的塑料只占其中的1/10,也就是说,如果不把焚烧和堆肥当做资源再利用的话,小武基每天只能分拣出15吨废塑料进行再加工,仅占垃圾总量的1%。
即使是这1%的塑料也是鱼龙混杂,各种类型都有。因此小武基分拣出来的垃圾只能被当做粗原料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和木材混合后制成塑木材料,用于制作栏杆、井盖,或者集装箱的托盘等,附加值较低。
北京奥运会再次为小武基提供了一个改进机会。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的决心,该厂从德国进口了3套精分选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物料的光谱特性,把垃圾进一步分类。比如,该系统可以把聚氯乙烯(PVC)单独分拣出来,防止这种氯元素含量很高的塑料进入焚烧厂,减少二恶英的释放。
奥运会期间,小武基和北神树被选为北京市重点对外参观单位,接待了大批外宾和记者的参观。这套光分选系统无疑是重中之重,明星中的明星。
是明星就得有相应的身价。每套光分选系统耗资300万元,但只能分出一种物料。小武基花费900万元买了3套,组成一条流水线,每天的垃圾处理能力只有200吨。按照计划,这套系统将专门用于处理经过粗分的,不含厨余废料的小区分类垃圾,但本刊记者于12日15时参观该厂时却发现流水线已经停工了。原来,由于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进行得不彻底,运输能力也跟不上,小武基每天只能获得几十吨这类垃圾,根本吃不饱。
那么,如果北京市政府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并不惜重金购买新的设备,是否就能彻底解决垃圾僵局呢?答案并不那么简单。“小武基明年的目标是把塑料分选率提高2~3个百分点,但别忘了,现在焚烧炉烧的主要就是塑料垃圾,如果我们把塑料都挑干净了,焚烧炉就没料可烧了。”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副总经理董黎向本刊记者道出了个中原因。
看来,北京市政府已经在分类和焚烧之间做出了选择。
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拾荒者的困境
11月12日,北京突降大雪,气温也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早晨5点,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附近的一个农家小院早早地亮起了灯,一群操着四川口音的人开始生火做饭,此时院子里养着的一窝鸡还没有打鸣。
1小时后,这群人换上脏兮兮的工作服,外面套一件干净的橘黄色外套,登上一辆破旧的卡车,来到位于六环外的西田阳填埋场上班。此时天刚蒙蒙亮,本刊记者在现场观察,第一辆垃圾车驶进填埋场,倒出一车生活垃圾,足有15吨重。工人们冲上去,用双手扒开烂菜叶和沾满秽物的废纸,把塑料瓶、一次性餐盒、旧鞋子,以及一切值钱的东西扔进背着的筐子里,动作迅速而又准确。
不久,一辆推土机开了进来,把垃圾推往填埋场的中心。履带过处,原本被白雪覆盖的垃圾重新翻了出来,工人们跟在推土机后面,重新翻捡昨天挑剩下的垃圾。推土机司机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随意地转弯、倒行、加速。工人们似乎也早已熟悉了推土机的走势,一边灵巧地躲避着这辆巨无霸,一边头也不抬地继续工作。积雪在履带的压迫下开始融化,雪水把垃圾和泥土搅和在一起,使得整个垃圾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泥坑,散发着垃圾场特有的臭味。有人点起了一支烟,更多的人则似乎毫不在乎,大声说笑着。
天亮了,一辆辆垃圾车鱼贯而入,工人们不必再跟着推土机走,因为新到的垃圾很快就超过了他们的捡拾速度。筐子迅速装满了,工人们把捡来的垃圾腾入一只更大的麻布袋,回到垃圾场继续工作。两小时后,麻布袋也满了,工人们用手把垃圾压实,捆牢,然后一齐用力抬上卡车,运回那个农家小院卸下,再回到垃圾场继续工作。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