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规范废品回收企业,收编流动废品回收人员(2002年起)
三、 规范密闭式清洁站,“消灭”“垃圾大军”;
四、 试点和推广垃圾投放分类(1996年起);
五、 试点和推广厨余垃圾就地处理(2001年起);
六、 再生资源回收与有条件的密闭式清洁站结合(2007年起)
以上所列七个举措中,前三项有较好完成,基本实现预期目的;最后一项正在实施;第四、第五项措施则因为缺乏居民和社区响应遭受失败。其中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政策的失败具体表现在它经过的由社区推广到被遗弃的过程,垃圾投放分类的失败体现在试点后的长期推广受挫和部分先进社区的退步。宏观而言,北京市市政府有较大作为,但是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而且出现反复。
7.2 得失分析
总结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 政府目标设计过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商务局、市政管委和物资回收公司等单位在解释现行政策时都有意无意提到了解决外来人口生计、社会治安等问题,这样额外的复杂、庞大的目标使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这一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但是与此同时,北京市还作出了到2008年将垃圾分类收集率提升到50%的高目标。不切实际的目标促使了各级政府的不得不加快建设和推广的进度,而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也会打击各级政府认真实施的积极性,引发政绩工程建设。
二、 缺乏对垃圾分类和废品回收体系研究的重视。上面所列举的垃圾分类试点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都是先由试点,“成功”以后再推广的。但是后来失败的经验说明前面的试点经验显然没有认真学习,或者说前面的试点根本没有认真执行。从市政的宣传材料和相关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各方面单单注意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并没有注意到周边国家、同类发展水平国家中的优秀者,也缺乏定量和系统的比较分析。选择一种发展方向更多的依靠了感性的认识和判断。
7.3 政策预测
综合考虑北京市相关政府文件与我们社区调查结果,尤其关注今年的《关于推进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与有条件的密闭式清洁站结合工作的试行办法》,我们对北京市未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相关政策作出以下四项预测:
1、 垃圾分类继续推行,仍然是大类粗分,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初步完善。
2、 在2008年北京市继续推行“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其它”四类,2009年后会去掉“可回收物”的分类;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格局将是填埋场+焚烧厂(+堆肥厂)。
3、 废品回收体系逐渐健全,随着循环经济法的颁布,行业规定和标准逐渐完善;
4、 全面建设社区回收体系,承认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的不同,承认废品回收中私人和公司的主体地位并主要依靠私人和公司完成资源回收的目标。
八、 给绿色空间的活动建议
对绿色空间活动建议:
1、 现有垃圾分类方式在居民有大量抵触情绪,在社区当中开展此类宣传可能难以得到居民积极参与。
2、 社区所见宣传材料款而泛之,有夸大垃圾分类作用的倾向,混淆废品回收、垃圾分类、垃圾投放分类等作用,这样的宣传活动既容易重复,又难以被居民信任和接受。“绿色空间”以后开展活动应该避免重复此类错误。
3、 政府现全面推广社区回收网点,但是这些网点面临流动人口回收人员的竞争,为这些机构进行宣传容易得到政府肯定。
4、 海淀区即将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其它区县也将相继建设。厨余垃圾的分类是必然之举,但是从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到集中处理的宣传尚未听闻,绿色空间可以参与。
5、 目前先进经验的介绍集中日本、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材料重复,绿色空间可以考虑以亚洲周边先进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作为宣传材料。
6、 在校园中开展活动,可以借重各校环保社团——recycle联盟有个社团联系。
7、 借鉴政府要求居民作为的失败经验,尝试以通过为居民垃圾投放分类和废品回收提供小便利的方式赢得赞同。
九、 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对支持我们完成本次调查的绿色空间表示由衷的感谢。如果没有他们热心的支持,我们将无法完成对上面所提到的众多访谈和调查,也无法得到这样一份报告和这一份报告里蕴含的成果。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城市生活垃圾在目前政策导向之下的运行模式以及运行效率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调查从2007年7月19日开始,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在此期间,我们访问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王维平教授、北京市商务局张瑾女士、海淀区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霍维周先生和地球村社区项目负责人李军玲女士,电话采访了昌平区商务局沈科长和海淀物资回收公司负责人。实地调查了人大垃圾楼、清华大学垃圾楼、双榆树小区、恩济里小区、建功南里和昌平区东关南里小区,以及昌平区沙河镇南里村等单位和小区,并在调查过程中与相关负责人做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同时本次调研还获得了清华大学教授袁光钰、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李华友、环境学院博士生陈阴源等的指导。
在此,我们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对上述受访者以及为我们的调查提供慷慨的支持与帮助的各方,表示诚挚的谢意。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