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为应对检查或出于宣传需要,不计成本建设了许多“示范小区”、“试点小区”。这些“先进小区”一味迎合政府宣传要求,完全按照政府设计实践,用非常手段保证最终成绩,结果不仅没有验证出设计方案的经济效益与可行性,而且给其他社区以错误印象,造成大范围的浪费。这样失败的试点和虚假的宣传在社会的影响是极坏的。了解真相的居民口口相传,其结果不仅是政府宣传意图的完全落空,而且在公众中形成了抵触和不信任情绪,为以后的举措制造了巨大障碍。
五、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内容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5.1重新定位北京市垃圾分类及废品回收方法
我们认为北京市政府在整个垃圾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武断和浮躁的倾向,有必要重新对该过程重新定位。一个好的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应符合以下标准:
5.1.1 符合当地后端处理和回收利用能力需求
需要单独处理的,单独分类;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进行回收;不为分类而分类,不为回收而回收。
填埋是各种垃圾处理方式中唯一不可取少而本身又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这样的这一种方式同样标志着垃圾的使用价值的彻底消亡和大量的土地资源使用。针对特定垃圾成分开展资源回收、堆肥、焚烧等利用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填埋场的负担。有回收价值不回收、能够焚烧发电不焚烧等行为固然因为浪费而不可取,不能回收而盲目回收、不用分类而贸然分类同样也会适得其反。对此,普通电池的回收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明明回收以后没有经济效益,分出类来单独存放污染更大,政府和环保组织还是贸然推广,结果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打击了公众的垃圾分类热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5.1.2 符合当地垃圾组分特征。
设置的储存、转运设备能够经受特定垃圾成分的腐蚀、冲撞、浸泡;有特定存储需要的、确实大量存在的组分可以单独储存;有特别运输要求的、可以有特殊作用的可以分类运输。
北京市的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厨余垃圾占有很大比重。而厨余垃圾含水量高、易腐烂、容重小,因此相应的北京市正推广的也都是具有压缩功能的专业清运车或者压缩式集装箱。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回收废品的专用厢式货车,后者车厢功能简单,但是箱壁经过额外加固。而国外进行分类回收的运输车则是多节或者多箱的。如果不考虑运输对象属性而特别配备运输备,显然是很难保证运输效果的。
5.1.3 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
设备投资能够不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设备使用方式和运行方式能够被居民所理解和接受等。
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对垃圾处理的要求和可行投入是不同的:北京市城八区的垃圾减量化压力远高于郊区县,海淀区用于垃圾处理的经费也是远比昌平区多。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可以有较为高级的处理方式,而发展程度低、环境压力小的地区则应该量力而行。
按照北京市市政管委要求生产的 240L 垃圾箱单价不低于300元人民币,而我们看到的昌平区东关南里和海淀区恩济里等小区采购大量此类垃圾箱以推动垃圾分类,最终却有几十上百个垃圾桶闲置,造成数万元浪费,实在令人痛心。
5.1.4 充分符合相关产业的需求。
垃圾分类及废品回收体系直接联系废品回收行业,同时对金属、塑料、造纸等行业也有较大影响,通常还会对上游产品制造等带来影响。在设计垃圾分类及废品回收制度应该放到循环经济的一环做系统的全面的考虑。
与地球村交流了解到,造纸厂常常抱怨国内私人回收站送来的废纸品质低下,杂质多。同时我们了解到,国内大量造纸厂更情愿进口发达国家废纸进行生产,原因之一是国外是由大公司组织回收,货源数量和质量稳定便于连续生产。钢铁再利用行业也存在类似现象。
5.1.5 充分利用市场力量。
既可以引入市场主体参与该过程;亦可以入市场机制,在政府序列内创造竞争,提高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的经营效率。
市场主体的引入避免了政府一肩抗,一把抓;也客观上增加了垃圾管理过过程的客观公正性。目前北京市废品回收市场高度自由,是可以保留的;西城区外包垃圾楼、各区县环卫服务中心及垃圾处理厂的改制也都是可行的探索。
但是私人企业以自身利益为最终出发点,政府出于对居民生活环境的负责应通过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和限制政策等手段对这些主体加强监督和规范。
5.1.6环保节约。
减少了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利用垃圾,尽量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额外能源消耗和费用支出。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垃圾管理的最终目标,它应该贯穿整个体制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始终。
5.2 制定科学规划,做到宏观把握。
根据社会行为学原理,要想让一个社会形成某一项习惯,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一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往往要数年时间才能判断其是否合理;土壤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问题常常要经过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由此可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包括分类回收制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完善和改进都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坚持。在开始每一步之前,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科学的判断,否则不但会浪费投资,更有可能在居民中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