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CDM项目有助于企业通过国际标准如IS014000等的认证,CDM 项目采用的减排技术都是环境友好的技术,为了产生足够的能被证明的减排量,企业会自觉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如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种国际标准认证又减少了企业的减排量不被证明的风险。
第四,CDM 项目可以提升我国企业形象,在国际上为企业做了正面宣传。每一个CDM 项目,包括参与方,项目实施情况都会被缔约方大会及执行理事会以各种方式(如新闻、刊物及网络)向全世界以公开的方式公布和广泛宣传。国际上的环保组织也会积极参与CDM 项目的宣传活动中。由于参与CDM项目的企业在这些活动中以环境友好的形象出现在国内外公众面前,又是由缔约方大会及执行理事会这样的权威机构推出的,所以企业能获得其它公关活动难以得到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对于企业寻找投资者、合作伙伴及进入国际市场都会有很大帮助。
最后,CDM 项目可以为企业培训了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队伍。CDM 项目的谈判、建设和管理,减排技术的应用及减排量的监测和核实过程是一个很专业化的过程,参与CDM 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学习建设和管理国际项目的经验,包括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应用,国际项目谈判与管理的技巧等,为我国企业参国际竞争积累宝贵的人才资源。
总之,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机遇。在CDM背景下,各国政府既需要减少能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又需要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的产业,早日参与CDM 将有助于国外先进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向中国转让,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吸收产业的形成。
4.4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威胁(threats)分析
4.4.1国际社会压力巨大
京都会议后,发达国家之间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有所缓和,但有的发达国家今后会把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更大的压力。特别是迫使发展中国家“自愿承诺”接受大大提前的约束性限排指标。布什政府否决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就在于议定书没有规定主要发展中大国“有意义的参与”的承诺。“有意义的参与”实质是指形成一项对这些国家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未来排放限制;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是指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上述观点从侧面说明了减排压力的艰巨性。
4.4.2温室气体泄漏
一些林业项目将引起温室气体泄漏,如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对天然林实行禁伐。虽然天然林得以保护,取得碳汇,但许多森工企业职工必然要进行转产安置,建立新的工厂或企业,又必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即温室气体泄漏。碳汇和温室气体泄漏相抵,能取得多少碳信用尚是未知数。
4.4.3降低我国未来可利用的碳汇潜力
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虽然我国尚未承诺温室气体减限排,但发达国家要求我国自愿承诺减限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在未来某一时期承诺减限排,我国需要林业项目形成的温室气体吸收汇来抵消温室气体减限排额度,以降低减限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5.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主要难点
由以上对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的SWOT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有大量潜在的CDM 项目,但在建设能力方面有所欠缺。2002年10月完成的世界银行的“关于贯彻UNFCCC框架公约能力建设的调查”项目表明,我国在CDM 项目的建设能力方面处于刚起步阶段。可以总结出在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有以下难点有待解决:
5.1关于技术含量问题
我国的六大林业工程中,四大工程属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造林是这几大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经过过去20多年的造林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土地。特别是我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区、西南的干旱和干热河谷区以及石质山地区,是实施的几大林业生态工程的造林活动主要地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的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还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5.2 CDM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CDM项目有关的定义、基线、额外性、泄漏、非持久性及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问题,不只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马拉喀什协定”第11号决议请求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制定将造林和再造林纳入第一承诺期CDM 的有关定义和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提请第9次缔约方大会(COP9)通过(UNFCCC,2001b)。2003年SBSTA第18届大会为COP9提供了有关的谈判文件,包括与CDM 有关的森林、造林、再造林、碳库、项目边界的定义,确定和解决项目基线、额外性、泄漏、非持久性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选择(UNFCCC,2003a)。但是,除在有关定义方面有可能形成决议外,其它方面不太可能达成有实际意义的协议。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将这些方法选择提供给缔约方,由项目各方从中选择所采用的方案。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3关于主权问题
为保证项目碳汇的持久性,CDM 造林项目形成的人工林在项目期内甚至在项目期结束后的一定时间不能被破坏,这意味着主权国家在该期间丧失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主权,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开发区和城镇化建设需要征占大量土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地方经济发展与CDM项目对土地主权之间争用问题,孰先孰后,孰优孰劣。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