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乡村建设的注意事项
3.1寓精神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
乡村建设任务大致分为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两类。建设农村工业园和农业产业园、完善乡村保障和改善人居环境属于经济建设范畴,激发自觉能动性和培育公民精神属于精神建设范畴。经济建设是硬核,是看得见、享受得到的实事,是精神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村民从中受益,并从中得到教化,才能顺理成章、持续地推进精神建设,因此,应把精神建设寓于经济建设之中,亦即经济建设应携带上精神建设。
当然,我们也要有精神建设手段,如改造乡约、召开座谈会、开办乡农学校等,把村民拉进团体组织,培育其知礼守法、崇善向上的公民精神和建设乡村的自觉能动性。如重庆市城口县采取“围炉夜话”“乡贤讲堂”“文化滋养”“四度教育”等精神建设方式,提倡“塑魂、破旧、重践、强自、立范”,推进思想、新院、正风、主人、榜样“五大行动”,扭转“等、靠、要、懒、散”思想歪风,激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争当贫困户”到“争做脱贫户”的转变。
乡村缺乏科学知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事、物的关系,旨在引导为人处世的理性,教人自觉辨清是非,给生活一个方向,即教会人“应当如何如何”和“不应当如何如何”,却不重视构成科学知识的人、事、物的内在规律——人理、事理、物理;后果是知道方向却不知道怎么办,比如,村民都觉得要改善人居环境这一方向,但谁都没有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不知做什么怎么做和达到什么标准,只能任人摆布,甚至成为旁观者,这类事例在乡村屡见不鲜,以致如何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一大难题。
乡村缺乏发现科学知识的能力。村民喜欢笼统、模糊、中庸、推己及人思维,这种思维只能给出笼统、模糊和折中的认识,这种认识够不上科学知识高度,甚至是违背科学的,比如,要推广农村污水生态净化方案时,最好同时提出一个需要大量征地拆迁的污水集中处理方案,村民凭借笼统、模糊、折中的判断,大概率会选择省钱省地又与乡村环境相容的生态净化方案,但其实,村民的选择压根儿就与科学评估不沾边。这里没有否定村民惯常思维的意思,更没有否定村民的智慧与理性的意思,只是想强调村民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乡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偏低。2017年,华东地区样本村(行政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居民占比最高,但也仅有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干部受教育水平也较低,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
乡村建设应丰富村民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在建设运营县级工业园、农业产业园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时引进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办技校,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要开办多种形式的村民继续教育,引导村民学习、发现科学知识和争做能工巧匠、乡土专家。
3.2救济乡村和乡村自救双管齐下
大体上,经济建设得由政府来牵头负责,调动工商企业力量和社会资本注入,应定性为地方政府和工商资本救济乡村项目,乡村自身是无力承担的;精神建设主要由乡村自己承担,应定性为乡村自救项目,乡村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创办和完善自己的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乡村群众自助自治组织,定性为乡约组织为宜)。当然,乡村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精神建设,始终是村民自身和自己家园的建设,村民不能成为旁观者,即使政府承担的经济建设不仅不能排斥还必须吸纳村民参加,这是乡村建设的“乡村自救”方面。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缘起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落后与无力,须得有外力推动,即使精神建设也得借助外力来启智,这是乡村建设的“救济乡村”方面。
完善乡村保障应由国家统一推进(国家救济乡村)。国家应推动现代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加速成形,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始)、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始)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始),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救灾、扶贫等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扎实推进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工作,让农民放心、宽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保障,顶托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工业园建设。
县级工业园建设(包括营运)应由县级政府牵头。要根据县域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规划园区的数量和性质,确保园区富有生命力,确保农民充分、就地就近就业,确保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稳定非园区所在地的村集体的分成。要建章立制,确保园区服务于乡村建设大局,同时又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确保农民有序流进园区的同时又不误农业生产。要为园区正常运营提供优质服务,如便于企业融资、保险、采购、扩大生产和后勤保障等。
农业产业园建设主要由乡镇政府牵头(地方政府救济乡村),县级农业产业园则由县级政府牵头,主要目的是发展农业。农村合作社主要由村委牵头(乡村自救),或村委直接改造为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乡政府统筹、乡镇管理和村委实施。村委和农村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农村经济,村党委的主要职能是抓好党建和精神建设工作。
乡村建设需要“救济乡村”和“乡村自救”双管齐下,协调协同。启动阶段需要加大外力“救济乡村”力度,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激发村民的自觉能动性,后要逐步放手让乡村“自救乡村”,直至乡村建设步上良性发展轨道。
3.3农工商并举,以工商业促兴现代农业
以农工商并举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大利不得”的主要原因是3缺:缺资金、缺科学技术和缺市场开拓能力。解决这3缺的主要途径是农工商并举——农工商全面发展和农工商融合发展。缺资金是因乡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和工商业不发达所致,要靠发展工商业和农工商并举来解决。农工商并举不仅能够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在发展农工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丰富乡村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斩断“贫、愚、弱、私”因果相循,有助于建立健全乡村综合治理体系和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工商并举的第一层含义是农工商全面发展,既要发展工商业,也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里要强调的是农工商全面发展并非农工商同步发展,而是要优先发展工商业,以工商业促兴现代农业(大农业),而且,建议以县级工业园建设为入手。这是基于近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路径安排。
以教育作为入手的邹平实验(梁簌溟)和定县实验(晏阳初)无果而终,以行政改良作为入手的江宁实验(南京政府)也无果而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实业作为入手和以工促农的南通“经营乡里”(张謇)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富裕了农民、促进了农业、开创了乡村新风气和激起了乡村城镇化浪潮。南通的“经营乡里”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实业教育并举”,以雄厚的实力作为教育、自治、慈善等事业的后盾。此外,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作为入手的乡村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发展。实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乡村建设要以工商业作为入手,以工商促兴大农业。
需要指出的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建设单位(乡镇和村)太小,导致工厂星罗棋布和产业链割裂等弊端,打乱了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布局,降低了土地产出率,限制了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以大型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为核心的城镇化甚至彻底摧毁了乡村——这就是建议以“县”为建设单位来规划建设县级工业园的理由。
农工商并举的第二层含义是农工商融合发展(三产融合)。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工商相互依存,农业向工商业提供原料和生活资料,工商业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发展,“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乡村建设需要推动农工商协调发展。
更进一步,乡村建设还要尽力促进农业产业园与农村工业园的融合发展,将种养殖业、工业和商业融于一体甚至园区化,体现张謇对农工商的关系的领悟:“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未有能澈首尾一以贯之者,无始则无以资于人,无终无以资人,而无策于中,则无以资人资于人。”近来,有专家呼吁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肉产品生产和销售等过程园区化,这将有益于规模化、产业化和疫情防控,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