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前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2.1百年乡村建设课题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个百年课题。梁漱溟、杨开道、晏阳初、费孝通等先哲对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尤其是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并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乡村建设实验。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问题全在中国社会本身,要针对中国眼前大局问题,造成必要的政治环境,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并以“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为突破口,催生乡村组织,建设新礼俗,促进科技进步,用乡村自身的力量建设乡村。遗憾的是先哲们的乡村建设实验皆以无果而终。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项顶复杂的人与社会改造工程,面对的是生于乡土社会的中国人和“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不是引进一些资金、技术、能人和建设几个公共服务设施就能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哲们的乡村建设实验都无果而终,虽然令人遗憾,却亦实实在在告诫我们需要耐心对待乡村建设。表面上,中原大战爆发和卢沟桥事件爆发导致时局不稳是梁漱溟先生第一、第二次乡村建设实验终止的直接原因,但实验“无果”,即没有激发出村民建设乡村的自觉能动性——自觉建设乡村的理性,才是实验无果而终的真正原因。梁漱溟先生的第二次乡村建设实验虽历时7年,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仍无果而终,足见乡村建设是何等的复杂。乡村建设表面上要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能人,完善公共服务和发展乡村经济,根本上要激发出村民的自觉建设乡村的理性。
2.2当下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下中国的乡村建设较1930年代更加复杂,除了要解决农村人与社会改造工程外,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乡村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以工商促兴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难点任务是培育村民的自觉能动性,打造村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向上人生。乡村建设需要扬弃那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理性,克服公民意识淡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欠缺、革新精神淡薄、向外观望(看客心态、见风使舵心态)、隐晦权利要求、利他能力不足和乡村传统保障模式不足等弊端,塑造村民知礼守法、崇善向上的公民精神,培育村民建设乡村的自觉能动性,唯有如此,才能保障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才能建成美丽、有序、和谐、温馨、富饶、活力乡村(乡城),并使乡村成为粮食、人力、生态等资源涵养地。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完善乡村保障,塑造村民知礼守法、崇善向上的公民精神;
(2)建设县级农村工业园和农业产业园,扶持农工商并举,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虽然当下乡村建设较以往更加复杂,任务也更艰巨,但当下有以往不敢想的政治环境、科技储备、经济实力等有利条件:政治稳定、农村组织健全、规划体系完善和国家实力允许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乡融合发展”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政策,已经具备力量去完善乡村保障、建设农村工业园(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只要我们把乡村建设纳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盘子,把握乡村社会的发展脉络,区分轻重缓急,锲而不舍地坚持,发挥村民的自觉能动性,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乡村建设就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当下乡村,村民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更惬意的向上人生、,期盼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安居乐业,也就给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幸从事乡村建设者要时刻记牢导致当下农村问题的3大主因:一是政治上启动城乡二元结构(1958年建立以户籍区分城乡居民身份的制度),农业支持工业和城市,强制计划生育,加速城镇化建设;二是经济上扶持市场力量和工商业发展(一化三改造,1956年),大量农村人口和人才外流,忽视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资性收入(打工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三是乡土文化的束缚及西方文化对其严重冲击,不仅要消除这些病因,尤其要避免重犯之。
2.3强化乡村社会保障
完善乡村保障是促进乡村个人财产社会化、盘活乡村财产、稳定人心与乡村社会的有力工具,就是要让农民“敢花钱”,应由国家统一推进(国家救济乡村)。国家应推动现代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加速成形,让农民放心、宽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保障,顶托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工业园建设。
2.3.1现阶段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
乡村是个亲情社会,历来讲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千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带有“差序格局”的、大体上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自给自足不仅是乡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也使得乡村成为中国社会的推进器和稳定器。但近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受到城市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冲击,急剧变化。城乡发展失衡,乡村相较于城市日益落后,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出现农村空心化、人居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化、乡村文化退化和集体经济弱化等诸多乡村病,乡村自给自足日益困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村民对切身利益的保障产生焦虑感,乡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术语“乡村社会保障”指向广义的乡村社会的保障,涵盖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的方方面面,起到民生托底和发展顶托2大作用,旨在保障乡村社会良性发展和村民的收入、教育、健康、养老和生活等切身利益以便让村民从容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活动并公平地享有发展带来的利益。术语“现代乡村社会保障”专指狭义的乡村的“社会保障”,主要起到民生托底作用,这里的“社会保障”是个现代意义下的专有名词。
现阶段,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由城乡发展失衡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个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决定。以城市为发展重点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农产品深加工向城市上浮,即使是村民作为生产生活保障和精神寄托的土地资源也优先满足城市扩张需求,乡村支援城市发展;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乡村同步发展,更越发吸走了乡村资源,牺牲了乡村的发展,损害了村民的利益,加剧了城乡发展失衡;虽然乡村也在发展,但乡村显得越发落后,给人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退化的印象,甚至部分家庭倾全家之力才能勉强解决建房、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3件事,部分村民拮据度日。城市要继续发展,乡村更需要追赶城市发展步伐,乡村发展保障可谓是村民切身利益保障的主要方面,向村民提供可靠的收入、教育、健康、养老和生活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保障又是重中之重。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尤其适合当下乡村,村民期盼更从容的晚年生活、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期盼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安居乐业,给乡村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