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强消防措施,消防水池应有足够容量。场区应有“禁止明火”的警示牌和避雷设施,特别垃圾场路段。并配备消防器材,填埋场库区边缘设置消火栓,配备风力灭火机、干粉灭火器等,并定期检查、维修、更换,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之中。
5)应经常检查导气管是否堵塞和破损,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
6)垃圾填埋场周围设置防火隔离带,以阻止火灾时火势的漫延。
7)一旦发生火灾应及时报警,请消防部门紧急出动灭火。如有可能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测时,应报告有关部门,对可能危及的人群进行转移和疏散。
8)人员培训,建议对填埋场的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和操作培训,并定期进行演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9)填埋场制定消防规章制度,由专人负责检查。在填埋场内设有明显禁火区标志等。
3.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3.1.产业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项目属于“一、鼓励类”项目中“第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该项目为鼓励类建设项目。
3.2.选址选线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本项目选址符合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福州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
4.总结论
福州市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封场及生态修复工程位于福州市北峰红庙岭,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修正),符合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福州市环境卫生规划的要求。在实施清洁生产、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与环境管理要求前提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可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能够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总量控制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工程的建设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