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舒适性探讨
1.7.1通风不佳,产生恶臭
恶臭是另一个令人抗拒使用厕所的主要原因。臭味的主要原因为化粪池的沼气上升至公厕室内,以及排泄物在产生或滞留时散发的恶臭。另外,对于排泄物混合消毒水、芳香剂,及厕所内吸烟问题皆是异味的来源。而排水孔的阻塞也有可能因为长久的累积而产生恶臭。因此公厕的设计须注意下水道、化粪池、给水及排水设备、通风设备的改良,以及大厕位的隔板设计可考虑不与天花板相连来增加通风效果,或利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使厕所内常保有充足的新鲜空气。另可辅以清洁工提高清洗的次数,或直接于硬件设计上引导民众正确使用厕所,避免滴尿的残留,解决异味与恶臭。
1.7.2照明设备昏暗,影响民众对环境的感觉
照明设备的种类容易影响民众对整洁度的评价,专家学者建议以白色光灯泡的色泽为佳。过去研究也发现公厕大多数都采日光灯照明,这也符合照明设备的标准。另外若考虑绿建筑的概念,则可采天井设计的自然光,也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清新与自然。
1.8节能减废探讨
1.8.1国内水与绿建设的政策推动与绿建筑指针更新动态
民国八十八年以来,我国的绿建筑政策为了有效落实执行,指标的订定以简化、量化为原则,采用了基地绿化、保水、水资源、日常节能、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与污水垃圾改善七项指标,作为绿建筑草创期之评估体系。经过三年的实施执行与各方意见的回馈检讨,民国九十二年元月起,加入「生物多样化指标」与「室内环境指标」,组成2003年新版绿建筑九大评估指标体系。
1.8.2绿建筑的水资源指标
绿建筑的水资源指标希望能鼓励建筑师,积极利用雨水与生活杂用水之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开源),并在卫浴厕所及建筑设计上积极采用省水器具(节流),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第二节问卷设计与内容
(公共厕所环境整洁之评估架构层级关系图)

五、结论与后续研究
本研究系藉由国内外公厕运动、环境清洁、生态及人性化各项理论、文献以及案例,探讨目前影响公厕环境清洁之方向,并归纳出相关指标,以作为评估体系之建构基础并于找出影响公厕(特别是宗教、加油站与市场类的公厕)整洁之因子,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且透过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的作法,设计问卷并以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目前本研究已归纳出影响台北市公厕环境整洁所需考量之因素,并从环境清洁维护与生态及人性化需求两大构面,初步建立了八个评估标的(清洁方法、维护作业、管理制度、使用者行为、整体空间规划、机能性、舒适性、节能减废),以及二十四个评估准则。目前归纳相关评估标的,正执行专家问卷部分,待汇整学者专家意见后再进行评估因子权重,未来此一评估机制,也将会在请专家学者修正补充之后,交由环保局作为未来评估公厕的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