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厕所是人类社会生活之一重要场所,公厕的整洁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甚巨,也和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息息相关。台北市政府近年来虽然极力改善公厕的整洁且推动多项改善方法,但许多公共厕所仍为人所诟病,其中又以宗教类、加油站类、市场类厕所之改善成效较差,其中原因究竟为何值得深究。
先进国家的公厕之所以能保持干净整洁,主要乃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例如以干净城市著称的新加坡,其厕所协会所推动之快乐厕所计划,就是一个分级评估系统,其目标在于能使「个人有清洁与健康的公共厕所的基本权力」;而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教授Clara Greed所提倡之24小时城市的公共厕所,也被用来作为推动都市更新、有效率的市镇计划,以及永续城市的基本组件。从这两则案例就可以得知公共厕所的清洁维护与软硬件设计的好坏,是一个永续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针,也因此提升舒适的如厕环境,绝对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公厕(特别是宗教、加油站与市场类的公厕)整洁之因子,并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本研究首先藉由国内外文献,找出影响宗教类、加油站类,及市场类公厕整洁的可能因子;并透过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的作法,设计问卷并以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
目前本研究已归纳出影响台北市公厕环境整洁所需考量之因素,并从环境清洁维护与生态及人性化需求两大构面,初步建立了八个评估标的(清洁方法、维护作业、管理制度、使用者行为、整体空间规划、机能性、舒适性、节能减废),以及二十四个评估准则。未来此一评估机制,也将会在请专家学者修正补充之后,交由环保局作为未来评估公厕的依据。本研究最后经由广泛文献的汇整、专家学者问卷的分析,以及研究者实际参与公厕管理的经验,未来将会提出一份公厕环境整洁的改善策略供台北市政府参考。
关键词:公共厕所、绩效评估、永续城市、多准则决策、分析阶层程序法
一、前言
1.研究动机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出门在外不敢上厕所,即使在学校也一样,宁可憋到回家后才解放,小号如此,上大号也一样,女性朋友碰上生理期就更麻烦了,因此许多人不但憋出健康问题,直到长大对公厕始终是个梦魇。在国际观光旅游「无烟囱」事业发达的今日,无论去任何国家或城市,都宛如去隔邻串门一样方便。而我们每到一个旅游区,除欣赏当地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外,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观察当地的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而公厕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一个国家生活、文化水平的指标,这几乎是国际间的共识,肮脏的厕所,往往反映当地文化的低落与民众缺乏公德心,也透露出城市的杂乱无序。因此,提升公厕的质量,便成为国家或城市展现竞争力和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台北市环保局,2005)。
台北市是台湾首都也是一个国际级的都市,对于城市内的各项措施必须均衡发展,然先进国家常将公厕环境整洁与该国家之文化水平做比较,因此台北市也针对全市公共厕所予以列管,共计列管一万余座公厕,并将列管公厕分为13类以利管理,于94年8月办理「公共厕所相关设施暨整体满意度民意调查」,民众整体满意度已达76%,但在不满意项目中,仍以清洁维护不善占大宗(有臭味40.3%、地板不干净39.0%、厕间内不干净33.8%、便器不干净24.0%),显示台北市公共厕所仍有改善空间(台北市环保局,2005)。
虽然台北市政府目投入大量人力在公厕的整洁维护及检查工作,但当人力不足时则改采由委外单位来管理,可是常常因为预算编列问题或业者低价抢标,使委外后的人力配置不如预期充足,巡逻次数不够,亦无法有效的维持整天各时段公厕常保整洁。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建立相关管理办法来督导整洁工作,同时也期望使用者共同为公厕整洁维护把关,虽然政府部门设有民众申诉或民意信箱等管道来落实共同监督的机制,民众并不常对公厕的使用提出回馈意见,也间接使得设施维修的时间滞延。简言之,虽然政府已采取多重策略,但实际上公厕问题仍时常为人所诟病,由此显示公厕依然存在许多环境问题尚需解决。
2.研究目的
随着列管座次逐渐增加,公厕的管理更加吃力,在小小的一间厕所内,其需要投入的成本与劳力,并不亚于落叶与垃圾的清扫。虽然维护不易,但公厕的整洁与否却往往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甚至扩大人们对于一个地方文化水准的评断。
本研究藉由台北市政府环保局公厕检查结果找出台北市较为脏乱之列管公厕,经检查结果其中以学校类、宗教类、加油站类与市场类的公厕较差(特别是宗教类、加油站类与市场类的公厕),并透过相关文献整理及汇整各先进国家在公厕管理上的作法,找出影响宗教类、加油站类,及市场类公厕整洁的可能因子,提出一套改善的方案与绩效评估的作法。并设计问卷并经由专家决策群体之问卷方式,针对规划方向及设计因素,以多准则决策(MCDM)中常用之分析阶层程序法(AHP),建立因子权重并提出可行之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