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垃圾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发展的需要,政企合一垃圾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制结构不利于垃圾行业的发展。
1、前些年,镇海区对环卫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建管分离的模式。但由于改革不彻底,环卫保洁中心、环卫站既是事业单位,又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作业的服务部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无法有效实施管理,不能充分服务。这种体制不能在环卫行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也使得垃圾处理费用居高不下,每年用于垃圾处理的费用高达1251万。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专业经营性公司处理垃圾的费用是市政机构的一半。镇海区目前就连最简单的保洁工作也没有市场化,还是利用行政手段对城区内道路保洁范围进行分块划分,主要道路由区环卫保洁中心保洁,次要道路、背街小巷由街道保洁中心进行保洁。环卫保洁中心、环卫站许多人还是事业编制,形成了“工资高的不干活,干活苦的低工资”的现象。
2、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了城区与农村环卫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城乡一体化环卫体制难以形成。目前镇海城区环境卫生由城管局进行行业管理,设施建设由建设交通局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由爱卫办管理,设施建设则各镇、街道负责,这种体制使得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农村生活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利用系统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也不利于环境卫生设施的综合利用。
(四)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加之新城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外地民工进城打工、经商、居住,市民的环卫意识仍然较差,在一些地方,人们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对环卫部门设置的收集设施视而不见。有些居民在垃圾房前也不把垃圾扔进桶,而是随手一扔,造成垃圾房周围“脏乱差”现象严重。某些企业非法倾倒垃圾现象较多,尤其是河道、池塘、绿地等地方已成为非法倾倒垃圾的场所,部分地方又由于管理职责不清,形成卫生死角,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经过向市民发放1000份问卷调查(其中市民580份,农民270份,外来务工人员150份),可以看出,市民环卫意识最强,农民次之,外来务工人员最差;而且与设施完善程度相关(见表5)。
表5市民环卫意识调查表
|
||||||
项目
|
环卫
意识
|
人员数量(人)
|
占总人
数比例
|
|||
市民
|
农民
|
外来人员
|
||||
法律
法规
|
垃圾分类收集
|
知道
|
471
|
203
|
58
|
73.2%
|
不知道
|
109
|
67
|
92
|
26.8%
|
||
垃圾处理收费
|
知道
|
425
|
153
|
42
|
62%
|
|
不知道
|
155
|
117
|
108
|
38%
|
||
乱扔
垃圾
|
有果壳箱
|
会
|
76
|
58
|
83
|
21.7%
|
不会
|
504
|
212
|
67
|
78.3%
|
||
无果壳箱
|
会
|
206
|
183
|
114
|
50.3%
|
|
不会
|
374
|
87
|
36
|
49.7%
|
||
随地吐痰
|
会
|
128
|
189
|
121
|
43.8%
|
|
不会
|
452
|
81
|
29
|
56.2%
|
||
垃圾危害
|
了解
|
385
|
198
|
86
|
66.9%
|
|
不是很了解
|
195
|
72
|
64
|
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