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总量控制
项目建成后,排放的含有COD、氨氮污染的废水主要为渗滤液、工作人员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废水经污水处理站两级DTRO工艺处理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表2中相关标准限值经楚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排污口排入长江。总量控制指标为COD1.643t/a,氨氮0.5t/a。
9公众参与调查
通过对公众参与调查意见的分析,公众均比较关心垃圾场的建设,特别是垃圾桶运行期的恶臭气体、填埋场卫生状况、渗滤液处置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基本都认为只要认真落实好各项环保治理措施,保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使周围的环境达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意该工程的建设,不少被调查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希望建设单位会同环评中提出的治理措施和建议具体落实,将新建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0环境可行性综合结论
项目选址过程,已充分考虑项目西侧100m处的老垃圾填埋场遗留的环境问题;项目拟建的100t/d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已预留约30t/h富余处理能力用于现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经初步估算,该方案的设施可减少老垃圾填埋COD排放量为104.03t/a、氨氮排放量为15.93t/a,具有明显的环境正效益。
为避免洪水对垃圾填埋场正常作业的干扰及其带来的对长江水质和防洪等影响,项目江段防护大堤已临时实施向北(靠长江方向)改道,改道后项目场地可“视为”位于防护大堤外侧(背江一侧);对行洪、通航的影响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本江段近30年最高洪水位为40.94m(98年),低于长江大堤42米的堤顶标高,正常情况下长江洪水越堤的可能性极低;同时项目也采取了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封闭设计、特大洪水时段填埋场表面事先黏土和防渗膜覆盖压实、垃圾渗滤液即时转移等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措施,该措施的落实,能降低环境风险带来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已设置了以HDPE 膜为主防渗材料和20厘米厚压实黏土保护层的防渗系统、沼气收集排放和垃圾渗滤液导排处置系统,已设置了雨水和地下水导排系统等环境保护措施和后续的环境跟踪监测计划,上述措施的落实,可大幅度降低临时垃圾填埋场运行过程带来的环境影响。
综上所述,项目在建成运行以后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废气、污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和环境风险影响,在上述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实施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风险可控、环境防护距离内居民得到完全拆迁的前提下,按既定规模、服务年限建设该临时工程,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可接受。
11调查目的及联系方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现进行项目第二次公示,您若对项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直接与石首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建设单位)或安徽通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评价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