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公众参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旧金山市是典型的大社会、小政府,政府部门机构人员精简,全市负责垃圾管理工作的人员仅30多人(含设施监管人员),却有一个8人垃圾管理宣传团队(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具体负责垃圾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公益广告制作与宣传、公众培训、定期组织全市性的垃圾分类活动等,开设的“Our home.Our city.Our planet”网站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如其中的常见问题栏目(FAQ),几乎涵盖所有垃圾管理和垃圾分类的日常问题。由于重视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居民认可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最经济的垃圾管理模式,动手实践垃圾分类是个人修养和公德心的体现。同样,法治观念也体现在垃圾管理方面,公众的法治意识强,爱管“闲事”,如垃圾乱堆放、垃圾不分类,随时会遭到邻居的投诉,警察也很快会找上门来,而政府部门或警察不作为也同样会被投诉。
四、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旧金山市垃圾处理费按量分类收取的制度设计,是推进垃圾分类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益驱动体现在垃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垃圾费按产生量收取,多产生多缴费,少产生少缴费,居民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费可以打折;又如废弃油脂和餐厨垃圾管理均体现价格激励机制,实现多赢局面。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回收利用、堆肥利用、填埋处理还是焚烧发电的决策,均建立在精确的经济指标测算基础上。
启发和建议
虽然旧金山市的垃圾特性、法治环境、居民素养和经济基础等与深圳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旧金山市的垃圾管理许多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此将这次学习培训的心得体会和一些肤浅的建议,报告如下:
建议深圳市以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处理系统为宗旨,按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树立垃圾全过程主动控制管理理念,通过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等综合手段,不断提高垃圾管理水平,打造国际先进的垃圾管理体系。即积极推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加速垃圾管理模式转型,从机械增建处理设施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转变到从生产生活环节主动控制垃圾产生模式,以建设环境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以焚烧为主、生化和填埋为辅的处理方式,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人均垃圾产生量“零增长”,原生混合垃圾“零填埋”,至2020年,基本实现以控制垃圾产生、垃圾资源综合利用为特点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深圳市人口众多,垃圾产生量大,垃圾围城的形势严峻,必须转变被动式垃圾治理为主动式垃圾管理,实施垃圾分类,在源头控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最终减少垃圾焚烧或填埋处理量。同时,垃圾分类又是项长期的系统性社会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和法律法规体系,需要持续开展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环境意识、改变居民原有的垃圾投放习惯,需要逐步提升服务,方便居民分类投放,需要规划建设与垃圾分类配套的收运和处理设施设备,只有扎扎实实推进,坚持不懈,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二、完善垃圾减量分类政策法规体系
研究制定或修订完善《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办法》、《深圳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深圳市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居民小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操作规程》和《居民小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等实施标准规范。
三、将废品回收纳入垃圾管理范畴
我国的废品回收和垃圾管理分别由商贸和环卫两个部门负责,两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不同,难以形成垃圾减量合力。旧金山市对废品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填埋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过对比分析,认为回收投入仅占焚烧处理费用的10%(美国的垃圾焚烧平均费用约为70美元/吨),不到填埋处理成本的15%,扩大回收促进循环利用是是垃圾管理的首选之道,因此建立了以垃圾减量为核心的资源回收政策和计划,对一些低价值的废品实行专项补贴,以减少垃圾填埋处理量。深圳市目前的废品回收行业规模小、管理较混乱,回收价格高的废品抢着收,反之价格低的废品没人收,而这些回收价格低的废品一旦进行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其处理费用将成倍增加。因此,深圳市可以对部分回收价值低的废品采用补贴的方式,扩大回收物品目录,以减少末端处理量,起到花小钱,省大钱的目的。
四、加强垃圾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制作垃圾减量和分类公益广告、指导短片、海报等宣传资料,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公交移动等媒介长期开展宣传教育;筹建城市垃圾治理宣教基地(课堂),重点以在校学生为教育培训对象,通过“小手拉大手”,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带动一个社区;发动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与社会环保团体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开展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营造浓厚的垃圾减量和分类的社会氛围,让人人关心垃圾问题,使垃圾减量和分类的意义深入人心,如何分类家喻户晓,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