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作业单元汇水面积,m2;
C1——作业单元渗出系数,一般宜取0.5~0.8;
A2——中间覆盖单元汇水面积,m2;
C2——中间覆盖单元渗出系数,宜取(0.4~0.6)C1;
A3——终场覆盖单元汇水面积,m2;
C3——终场覆盖单元渗出系数,一般取0.1~0.2。
注:I的计算,数据充足时,宜按20年的数据计取;数据不足20年时,按现有全部年数据计取。
5.2水质
5.2.1根据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填埋年限及渗滤液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生活垃圾渗滤液可分为初期渗滤液、中期渗滤液、后期渗滤液和封场后渗滤液。
5.2.2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的确定,宜以实测数据为基准,并考虑未来水质变化趋势。在无法取得实测数据时,宜参考表1及同类地区同类型填埋场实测数据合理选取。
表1国内垃圾填埋场(调节池)渗滤液典型水质

6工艺设计
6.1工艺选择原则
6.1.1选择处理工艺之前,应了解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填埋作业方式、当地经济条件等影响水质的因素。
6.1.2选择渗滤液处理工艺时,应以稳定连续达标排放为前提,综合考虑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年限和渗滤液的水质、水量以及处理工艺的经济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6.2调节池
6.2.1调节池容积应与填埋工艺、停留时间、渗滤液产生量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等相匹配,并符合CJJ17的有关规定。
6.2.2调节池应有相应的防渗措施。
6.2.3调节池属于厂区恶臭污染源之一,应加盖密封,并采取臭气处理措施。
6.3工艺流程
6.3.1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可分为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三种。应根据渗滤液的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选取适宜的工艺组合方式,推荐选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工艺流程图见图1),也可采用如下工艺组合:
a)预处理+深度处理
b)生物处理+深度处理

图1常规工艺流程图
6.3.2预处理工艺可采用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目的主要是去除氨氮或无机杂质,或改善渗滤液的可生化性。
6.3.3生物处理工艺可采用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磷等。
6.3.4深度处理工艺包括纳滤、反渗透、吸附过滤等方法,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滤液中的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等。深度处理应以纳滤和反渗透为主,并根据处理要求合理选择。
6.3.5当渗滤液处理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泥时,应对污泥进行适当处理。纳滤和反渗透产生的浓缩液应进行处理,可采用蒸发、焚烧等方法。
6.3.6各处理工艺中处理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进水水质、水量、处理效率、排放标准、技术可靠性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后确定。
6.4工艺参数
6.4.1预处理工艺参数
6.4.1.1选择水解酸化技术作为预处理工艺时:
a)水力停留时间宜为2.5~5.0h;
b)pH值宜为6.5~7.5。
6.4.1.2采用混凝技术作为预处理工艺时,应根据渗滤液混凝沉淀的工艺情况、实验结果和药剂的质量等因素综合确定药剂的种类、投加量和投加方式。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三氯化铁和聚丙烯酰胺(PAM)等。
6.4.2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参数
6.4.2.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可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及其变形、改良工艺。
6.4.2.2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时:
a)常温范围宜为20℃~30℃,中温范围宜为30℃~38℃;
b)容积负荷宜为5kgCOD/(m3•d)~15kgCOD/(m3•d);
c)pH值宜为6.5~7.8;
d)应设置生物气体利用或安全燃烧装置。
6.4.3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参数
6.4.3.1好氧法处理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宜选择膜生物反应器法、氧化沟活性污泥法和纯氧曝气法等。生物膜法宜选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