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垃圾处理挑战与对策

2017-09-25 《环境保护》 作者:席北斗 侯佳奇 A+  A-

  村镇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较多,具有很高的热值,因焚烧处理效率高,减容效果好,可节约大量填埋场占地,也是村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但是有些村镇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改变,老百姓习惯在田间地头、沿河沿沟随意堆放焚烧垃圾,尤其是秸秆等农业生产型废弃物,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厨余垃圾等作为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其与畜禽粪便因含有较高的有机质,通常被视为理想的堆肥原料。然而我国多数村镇垃圾分类收集程度低,垃圾成分日趋复杂,特别是重金属、抗生素的残留问题,可能会对堆肥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由于集中处理对垃圾收运条件要求较高、处理成本较大,对于一些距离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较远的农村或欠发达农村而言,垃圾集中处理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分散处理

  分散处理是一种小规模处理方式,主要适用于距离城市较远的远郊村或偏远农村。这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垃圾收集和就地处理直接衔接,处理成本较低,但受到规模效应的局限,通常较难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

  尽管多数村镇修建了垃圾池、设置了垃圾箱,对垃圾进行收集及定期清运处理,但许多地区仍存在垃圾不规范化处理的现象。

  有调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垃圾不规范化处理的村镇占20.83%,西部地区乡镇和村庄垃圾不规范化处理比例分别达到45.24%和50%。东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多为不规范化处理,乡镇生活垃圾不规范化处理的比例高达87.5%,村庄比例为75%。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村镇都在采用就地简易填埋或就近露天焚烧等非正规化方式处理处置垃圾,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地区资金相对紧缺,可用于垃圾处理的资金较少,二是农村地区农户居住分散,垃圾收运成本较高,三是农村地区缺乏一套完整的垃圾收运技术和管理体系。

  3村镇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村镇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村镇垃圾处理问题,已经成为村镇环境治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瓶颈,要实现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建设目标,须执果索因,深入探究村镇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村镇垃圾混合收运无害化处理设施缺乏

  我国大部分村镇的垃圾收运方式仍以混合收运为主,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难度大、设施缺乏,大多数村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简陋,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一些村镇的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堆放,没有清洁与密封措施,收运后的垃圾通过没有任何防渗措施的简易填埋进行处理;可就地利用的餐厨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园林垃圾和灰土,大量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逐渐提高,不仅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而且给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垃圾处理模式僵化缺乏创新型技术

  各村镇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理环境、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村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也相差较大,而大部分村镇地区均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垃圾收集模式,该模式在部分农村地区使用过程中缓解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问题,但是,针对相对封闭、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型村镇,该模式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并需依托完善的配套设施,造成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建设投入较高、实施过程中运行成本昂贵。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