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垃圾处理挑战与对策

2017-09-25 《环境保护》 作者:席北斗 侯佳奇 A+  A-

  我国村镇面积广阔,人口众多。从村镇人口数量与行政区划演变规律来看,根据2015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在2009年之前在总人口中占比多于城镇人口。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推进,近年来,我国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首度超过乡村人口,并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我国乡村人口总数仍占总人口数的45%以上。

  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农村垃圾污染呈数量逐年递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的特征。

  2017年2月,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失,村镇垃圾污染“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农业用地,还容易滋生病菌,对地下水、土壤甚至大气造成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村镇垃圾污染控制短板。

  作者总结了我国村镇垃圾的组成与特点,梳理出村镇垃圾处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现有村镇垃圾处理现状,从污染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村镇垃圾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01我国村镇垃圾组成及特点

  村镇垃圾按其来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型垃圾、村镇生活垃圾和城乡转嫁型/乡镇企业垃圾三种。

  农业生产型垃圾

  农业生产型垃圾具有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布局分散的污染特性,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等。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源污染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1/3~1/2,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大国,万只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8万多个,每年排出超20亿吨的畜禽粪便垃圾及污水,滋生的病菌对农田和地下水源造成严重危害。我国的农业废弃物资源非常丰富,产量巨大,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根据我国农产品产量测算,每年的秸秆资源总量约为7亿吨,可收集量约为5亿吨,其中稻草秸秆1.16亿吨、小麦秸秆1.04亿吨、玉米秸秆1.66亿吨。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产生的秸秆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据调查,我国秸秆剩余量高达70%~80%,利用率仅为33%,其中大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率仅占26%。秸秆无序燃烧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引起严重的土壤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村镇生活垃圾

  村镇生活垃圾通常指在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生活习惯、自然地理和气候情况等差距较大,不同区域村镇生活垃圾的产生状况与组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我国农村家庭的生活垃圾成分较为单一,一直呈现种类少、数量小、易分解的特点,通过堆肥、简易填埋或者自然腐烂的方式,来维持垃圾总量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但随着我国村镇人口数量的递增与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村镇生活垃圾呈现出组分复杂、来源多样、分布广泛的现象。

  总体而言,厨余、纸类、橡塑类等是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约占垃圾总量的83.37%,典型的村镇生活垃圾以瓜果、菜帮、菜叶等餐厨类垃圾为主(37.83%),其次为灰土含量(26.49%),橡塑、玻璃、纸类、纺织和金属类可回收垃圾含量占到了30.66%。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