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先进环卫经验 推进深圳垃圾分类

2011-06-08 深圳市城管局 作者:叶果 刘水元 罗向东等 A+  A-

(二)台北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
1、动员全体市民参与。台北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了媒体宣传作用,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不仅穿着围裙上电视做垃圾分类公益宣传,还带着垃圾袋到社区做解释和动员工作。同时,进行各层次垃圾分类培训,政府工作人员与民间环保团体志愿人士走街串巷、登门入户指导示范垃圾分类,在中小学校宣导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作为小学的必修课,小学一年级学生需参与垃圾分类实践。
2、先试点,再推广。1998年台北市开始垃圾分类前期研究,2000年选定2个里5000户家庭进行试点,此项试点工作由民间团体“主妇联盟”负责主导实施,台北市清洁队配合分类垃圾清运,分类回收成果斐然。台北市其他里民也要求加入,试验区域很快增加到51个里,至2003年底台北市449个里实行垃圾分类。
3、实行垃圾费按量随袋征收。台北从1991年开始实行垃圾处理费随水费征收的办法,但对促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效果不理想。2000年,台北改变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垃圾处理费按产生量征收,即“垃圾费随袋征收”,该办法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一般垃圾、厨余类垃圾和资源类垃圾三类,一般垃圾必须放入计费的垃圾袋,厨余类垃圾和资源类垃圾免收处理费,资源类垃圾可卖给资源回收经销商。该办法实施半年后,垃圾产生量锐减,不仅遏制垃圾量逐年增长的势头,至2003年底,台北生活垃圾减量达到20%。
4、强制分类,违者重罚。垃圾费随袋征收,政府的垃圾收集车只收运由市环保局指定的专用垃圾袋,不使用专用垃圾袋的可拒收,偷偷扔垃圾的重罚,举报者重奖。垃圾袋售价为每公升新台币四毛五,最小五公升,最大120公升,市民可以在指定的地方如便利店购买。对于将家庭、单位垃圾投放到路边垃圾筒(专给行人使用)的,处1200元(新台币)以上罚款;对于没有使用专用垃圾袋的,处2400元以上罚款;对于使用伪造垃圾袋的,处3万至10万元罚款;对于举报的市民,可以获得两成罚款作为奖金。
5、资源回收措施便民。为了便于市民在家中分类垃圾,台湾出售的商品包装上都有可回收或不可回收标志。台北保留废品回收处,可回收垃圾也可拿到回收处卖。在一些小街巷,路边设有捐赠旧衣物的大箱子,方便市民处理不穿用的衣物,有慈善机构定时取走衣物清洗消毒整理后捐给贫困或受灾地区。台北市资源回收队是政府设置的资源类垃圾回收机构,每年仅利用回收的旧家具改造而成的再生家具。
6、严格焚化厂监管。焚化厂的进场垃圾来源、种类、操作过程、排气检验结果及飞灰底渣的处理情况,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政府明文规定有害废弃物、医疗废弃物,以及水银温度计、轮胎、塑料容器、餐盒、小家电、亚克力、塑胶软管、马桶盖、日光灯管、干电池、光碟片、手机、工业保丽龙、可回收衣服、报纸、杂志、纸箱、干净塑料袋、瓦斯桶、家电、汽车、厨余等30多项废弃物必须回收利用或单独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混进一般垃圾进行焚烧处理。焚化厂周边居民或民间环保团体可通过实时监控摄影机,了解垃圾实际倾倒情形,以免有害事业废弃物或者是有医疗废弃物夹带进焚化厂。焚化厂如对进场的垃圾把关不严,即被问责或处罚。
(三)台北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
2000年7月,台北市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2002年,台湾环保署开始推动厨余回收。2005年,环保署制定垃圾强制分厨余、资源(可回收)和一般垃圾三类的政策。10年的垃圾分类实践,台北垃圾焚烧处理总量由原先的3695吨/日,减少至1500吨/日,减幅达59%。台北市人均垃圾产生量也由原先的1.14公斤/日,减少到0.58公斤/日,减幅达49%。预计到2010年底,台北将实现“垃圾零掩埋,资源全回收”的目标。
另外,台北的山猪窟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量由最高纪录的2501吨/日降低至59吨/日,减量达到97.6%。厨余垃圾自实施分类收集以来,厨余回收量由平均每日80吨,提高到每日2000吨以上,相当于两座垃圾焚化厂日处理量。
台北市环保局简任技正(官衔名,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卢世昌介绍:“10年前觉得会不够用,准备总共建5座,现在反而3座还多了,有的厂可能要慢慢做转型,成为博物馆、环境教育中心。回头想想当初的焚化炉发展政策,应该是在建造焚化炉之前先做垃圾减量。”
(四)评价
台北的垃圾分类取得成效,主要有两项硬措施的保障。一是政府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台北的“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政策规定,居民必须进行垃圾分类,使用政府统一定制的垃圾袋里,实施定时、定点投放。投放垃圾时会有专人抽样检查居民的垃圾袋,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定分类,会被罚款1200元到6000元新台币。二是运用经济杠杆促使垃圾减量。台北早在1991年开始随水费征收垃圾费,但效果不理想。2000年,台北市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办法,市民向环保局购买专用垃圾袋,环保局免费回收资源垃圾。开始,市民为了省钱,少丢垃圾,就可少买垃圾袋,少缴费,所以配合政府去做分类的工作。到了后来,做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一个必可不少的部分。家住万华区的邵祺英说:“以前随水征收,我一个月要缴140多元垃圾费,现在随量计征,一个月最多只要40元买垃圾袋,没想到后来一个小小的垃圾袋竟发挥了大作用。”三是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较彻底。台北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废玻璃被磨成粉用来修马路,废塑胶被重新生产成各类纤维、毛毯,餐厨垃圾通过微生物菌分解成有机肥,就连焚化烧完的灰烬和底渣通过水洗除去重金属后被用作铺路的基材。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