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口市环卫管理及体制改革的思考
2007-06-27
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作者:刘波
A+ A-
四、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对城市环卫公益部分的经费投入要保证。
不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环卫作业都是主要靠政府投入来维持运转的。近几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所拨给的环卫经费不足,但是全市两千多名环卫工人在环卫局党组的带领下,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使我市的环卫事业迅速发展。环卫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政府包办的旧模式,扭转以往环卫部门“等、靠、要”和“早涝保收”的局面,破除环卫职工“吃皇粮”、“吃大锅饭”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挥环卫作业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效益,让城市管理整体更上档次、上水平。不论如何改革,环卫作业都不应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行为。改革应是以提高环卫作业效率、更好地完成环卫任务,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卫体制为主要目的。因此,政府仍须核准我市环卫公益部分的经费额度,并足额拨给环卫总公司。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大,环卫公益部分任务量的增加,政府投入也要相应增加。
1.我市环卫经费开支现状。
(1)近几年来,市财政给我处的事业经费拨款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总是弥补不了城市发展任务量增加后的经费缺口。如1999年我处环卫经费开支为4580万元(不含专项资金),而市财政实际拨款额仅为3240万元(不含专项拨款)。为此,每年我处将1000多万元的有偿服务收入全部垫支后,尚缺口200多万元。过去,所缺口的经费由市财政局进行审核落实后予以补拨。但从1996年以来,每年所超支的270-300万元,因财政困难,都没有再补拨。用有偿服务收入垫支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在全国绝无仅有。
(2)1999年,三个区的经费收支情况如下表:
(3)经调查,金盘、美舍河、国贸、海甸环岛、新埠岛、港澳等开发区每年的环卫支出总额也在500万元以上。
因此,我市1999年的环卫经费支出总额约为6000万元。这个数额基本上接近近几年来全市环卫经费的平均值。
2.改革后的环卫经费预算。
改革后,政府必须核准环卫公益部分经费额度,并保证足额拨给。经预算,环卫需政府投入的部分如下表:
3.改革前后的环卫经费对比。
表面看来,改革后所需环卫经费似乎比原来增加了。其实,这并非改革本身造成的费用增加,而是因为:①从2001年起,我市生活垃圾将采用标准的卫生填埋工艺进行处理,费用增加了650万元。②使用新的垃圾处理场后,路程从目前的19公里变成了39公里,运输距离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随着汽油价格的上涨,仅油料一项每年就增加费用近300万元。③搬场后,垃圾运输车辆的磨损现象将更加严重,所以,维修费也会大幅度地上涨,这笔增加费用亦不可低估,估计在100万元以上。④原三个区环卫局及各开发区的清扫保洁工人平均工资仅三百多元,收编到总公司后,其工资及福利待遇将有较大提高,此项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扣除新增的这几项费用,实际上改革后的环卫经费减少了。如若将随着城市逐年扩大而应增加的管理费用(这笔可预见费用通常为每年逐增20%)预算进去,那么改革后环卫经费的减少额度将更加明显。
而且,我们认为这笔经费可由市政府、区政府和各个开发区共同承担,即由市财政拨给道路保洁费及垃圾处理费共计6490万元;三个区财政拨给300万元,余下部分由各个开发区负责拨给。
(二)政府对城市环卫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要加强。
环卫基础设施(如垃圾处理场、公厕、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屋、果皮箱等)是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政府应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而配套建设相应的环卫设施,以增强城市垃圾的清运功能和方便群众需要。环卫机械设备(如垃圾粪便运输车、洒水车及专用机械设备等)同样是服务市民的专用设备,政府也应承担这些设备的增置、更新换代的费用。所以,实行企业化经营后,政府对环卫基础设施、环卫设备的投入要有保障,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加强。
(三)要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是清洁城市,造福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环卫作业服务体现了居民和城市的整体利益,环卫改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由于环卫作业服务的价格不能完全放开,不能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的,职工的福利待遇无法得到改善提高,市场化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政府除承担主要的大中型环卫设施和设备的费用,按城市环卫任务量核拨经费外,还要出台各项环卫配套政策。包括:
1.收费政策。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及适合市民承受能力的收费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没有合理的价格和利润,环卫作业就无法市场化。因此,除保证财政拨款补偿外,要逐步扩大服务收费补偿的比重。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对不同服务对象制订不同的收费标准,以调动环卫作业服务单位的生产积极性。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国际惯例,要尽快制订、出台向市民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等行政性收费政策,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市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可按5元/人•月的标准来收。
2.投资政策。即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基础,由社会、企业和外资等多渠道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