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位于欧洲西部,是一个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69.50万人。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农业也非常发达,机械化程度较高。
20世纪70年代德国环境问题最为突出,认识到简单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便开始试图解决垃圾减量和再利用问题。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在德国,一般将垃圾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即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简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矿山垃圾和工业垃圾(主要来自生产和贸易)。按照产生来源,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家庭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家庭垃圾包括普通家庭生活垃圾、公共垃圾、大件垃圾、有机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其他垃圾包括街道清扫垃圾、市场垃圾、其他混合生活垃圾等。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00—2014年,德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5000万吨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2年达到高峰值5277.2万吨。2014年德国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5110.2万吨,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633kg/年,即每天人均1.73kg,其中剩余垃圾量为每天人均0.48kg。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6%,资源化利用率达88.2%,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垃圾分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分类不到位,将受到高额罚款,且个人的社会信誉也会受到影响。为让居民熟悉垃圾的分类原则,每年年初,政府会将新的《垃圾分类说明》和《垃圾清运时间表》挨家挨户投到各家邮箱。
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多采用“五分法”,即将生活垃圾分为五类并分别投入不同颜色垃圾桶:棕色桶装有机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骨头等厨余垃圾,庭院绿化垃圾);黄色桶装轻型包装物(如塑料袋、包装盒、牛奶盒等);蓝色桶收集废纸与废纸箱;白色桶和绿色桶分别装无色和有色玻璃;剩余黑色或灰色的桶,用来收集所有居民分到无法再分的剩余垃圾。此外,居民需要把废玻璃、大件垃圾、有毒有害或电子废弃物投放到专门的回收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