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进入到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生活垃圾的主要成份是厨余垃圾,从苏州市近10年的垃圾成份可以看出,厨余垃圾约占到了生活垃圾总量的65%,塑料约占17%,纸张约占10%。
首先,从占比最大的厨余垃圾上来看,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采用“干湿分类”的模式,将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这部分厨余垃圾通常采用小型厨余垃圾处理机进行就地处理,或是集中以后采用生物处理。虽然这些厨余垃圾单独分类后,减少了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的数量,但处置这些厨余垃圾同样需要建设相应的处置设施,分出的这些厨余垃圾不能算为垃圾分类实现的减量。
其次,从进入终端处置设施垃圾中的可回收物成份,塑料、纸类和布类上来看,虽然约占到总量的30%,但这些塑料多为垃圾投放时使用的塑料垃圾袋,回收利用的成本很高,而纸张多为使用过的卫生用纸,难以回收利用。从可回收物的角度来看,对垃圾减量的贡献也不高。
因此,不考虑厨余垃圾对减量的贡献,仅考虑对垃圾中回收价值较高的可回收物的回收,按照占全部可回收物的50%计算,在目前垃圾成份及物流过程中的分流情况下,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的贡献不会超过15%。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更多的措施应该前移,关注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如减少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
(二)正视“干湿分类”遇到的瓶颈
国内很多城市目前的垃圾分类都采用了“干湿分类”模式,将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单独分类。厨余垃圾含水量高,主要成份是有机质,采用目前的填埋和焚烧都不是最佳的处理工艺。对于分类较好的厨余垃圾,采用生物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到肥料或沼气,是较好的资源化利用工艺,为此将厨余垃圾单独分离并进行资源化很有必要。但目前厨余垃圾的处置和利用还面临几个瓶颈问题:首先是居民的分类准确率不高,准确率低会对后继的资源化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混入的塑料成份需要通过预处理分离,混入的重金属会对后继的产品使用范围产生影响,如果采用二次分拣会对场地选择及周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也会大大增加处置利用的成本。其次,居民厨余垃圾的集中资源化利用技术不完善,对于厨余垃圾中的盐份及可能存在的重金属的控制技术不成熟,造成厨余垃圾资源化的终端产品使用范围的局限,整个资源化利用链条不完整,造成整体运行的效率低下,需要更高的运行成本。

(三)在分类投放环节采取适当的经济正向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