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是现阶段建立垃圾循环经济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减少农村产生垃圾的总量,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垃圾产生量逐年下降是进行垃圾分类的最有效的结果。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把垃圾分类作为循环经济链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快垃圾分类后的循环利用和处理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也是营造美好家园缺一不可的。近三年来,我省在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社会各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充分表明了社会各界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视和热情。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政策、规划、服务和舆论引导,努力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成为我省美丽经济新业态。
(三)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所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积极创造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的机会和渠道,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途径主要有三点:一是干净整洁也是生产力。利用乡村干净整洁带来的优美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借势培育农村物业。农村设置可回收物服务点,由物业管理,村民将可回收物交售至可回收物服务点。物业管理把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养生、养老等新型业态,发展一批“美丽产业”。三是借力壮大美丽经济。利用农村垃圾分类带来的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发展景区经营、物业经营和配套服务等产业。把垃圾分类作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垃圾分类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我们要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为契机,逐步引导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民增收方式,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四)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是维护浙江“五水共治”成果的重要手段。垃圾不分类处理,增量垃圾侵占土地,破坏地表,必将造成严重的污染。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若堆放在村头、路口、河边和田间,占用大量土地,造成耕地减少,土地生态结构变化。农村垃圾若沿着河道、湖泊、池塘肆意,容易导致苍蝇成群、鼠害猖獗、疾病传播,污染农村饮用水源,必将严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若农村垃圾不治理好,不采取分类办法,让所有的垃圾有归属,脏河臭水将返复,浙江“五水共治”成果也将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