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强国富民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都有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在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体现,首都环卫在改革开放30年中也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北京环卫集团作为首都环卫行业的排头兵、主力军,在改革中经历了风雨,在发展中不断做强做大,为首都城市环境卫生的安全运行,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挥着环卫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环卫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首都环卫体制机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中的后十年,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改革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果却令人振奋。在环卫体制改革前,由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承担全市的环境卫生治理任务。环卫局直属的清洁车辆一场、清洁车辆二场、清洁车辆四场、机械制造厂等单位是事业单位体制,由市财政全额拨款。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环卫事业单位,生产任务等上级机关指派,资金费用靠政府拨款,运行经费不够了向上级伸手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环卫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现象。
2000年,首都环卫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市环卫局撤销,管理职能划归市市政管委,原来的清洁车辆场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市属国有环卫企业,组建了一清集团、二清集团、四清集团、北清集团。转企后的四个环卫集团不再是由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按着市场化经营模式,企业每年与市主管部门签订任务书,按完成环卫任务量和作业质量情况与被服务区环卫中心进行财务结算。环卫转企后,干部职工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受到冲击,环卫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领一席之地,必须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新的形势面前,企业不再等,职工不再靠,而是积极开拓环卫市场,寻找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各集团在保证完成责任书中的环卫任务的同时,把环卫服务的领域拓展到社区、超市连锁店、地铁、学校等方面,并通过优质的服务不断赢来新的客户。2006年,市国资委按照"资产重组、业务整合、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要求,把一清、二清、四清、北清四个集团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环卫集团成立后,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产权管理,努力把集团公司做强做大。目前环卫集团总资产28.1亿元,主营收入7.6亿元,职工6650人,拥有各类环卫作业车辆1964部,现代化环卫设施19座,垃圾处理量占全市40%,是首都环卫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有环卫企业。集团拥有设施、技术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在首都环卫行业发挥技术引领示范和环卫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北京环卫集团成立后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的作用,现代化的环卫设施,优质高效的环卫作业,规范化的服务,保证了首都城市环境卫生的安全运行,在首都重大活动的环卫保障服务中也有出色的表现。北京2008年奥运环卫服务保障工作中,北京环卫集团投入1500名员工,187部各种先进的环卫作业车辆设备,圆满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291万平米的环卫服务保障任务,高标准的环卫作业质量,零投诉的环卫服务,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环卫集团被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管委誉为"公共区美好环境的捍卫者",被市国资委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单位"。
二、环卫设施建设带动环卫作业方式的新变革
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首都的环卫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落后到快步跨入现代化发展阶段。早期由于环卫设施落后,首都的生活垃圾和公厕的的粪便都不进行无害化处理。环卫车辆把城里的垃圾运到城镇郊区,找一块空地堆放。经过风吹日晒,垃圾自然减量一部分,再由转运车运到远郊区再集中堆放,这种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当时在北京城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山"。九十年代,北京开始建设垃圾填埋场和垃圾转运站,最早建成的是环卫集团现在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和大屯垃圾转运站,从此结束了首都垃圾搬家和垃圾露天堆放处理的历史。紧接着,由德国政府赠款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北京市政府出资建设配套土建工程,先后建成了首都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马家楼垃圾分选转运站、南宫堆肥厂、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批环卫设施。这些设施的投入运行使北京的垃圾处理设施现代化走进了全国领先的行列,为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奠定了基础。
北京环卫集团成立后,集团领导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卫设施的目标,按照这一要求,环卫集团对现有环卫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把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作为环卫设施建设、管理、运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各垃圾分选转运站都普遍对扬尘、臭气、噪声进行了治理,配套建设了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小武基垃圾固废分选转运站还引进了先进的远红外精分选设施,使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的成效显著。马家楼垃圾分选转运站利用垃圾渗沥液处理中产生的沼气做燃料,供职工食堂和职工洗浴之用,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在国内同行中第一个研发集成填埋场智能监控系统;第一个提出生态填埋的环保理念并付诸实施;第一个建成水气联处理利用系统,利用填埋气发电变害为利,垃圾渗沥液处理后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中国现代化卫生填埋场模式的发展之路。南宫堆肥厂通过改进工艺,提高垃圾堆肥的产能,使更多的垃圾成为可利用的资源。高碑店粪便处理厂是首都第一座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为城市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2007年环卫集团建成了首都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发挥了保障作用。
为充分发挥环卫处市级文明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按照示范区党工委文明办的工作安排,河南省济源市环卫处结...
[详细]
2021-07-23
中国环卫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