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电池年产量(1989)已达60亿只。干电池由锌、锰、汞、铜、铁、塑料、炭等约十几种原料组成,按平均每生产万只干池消耗的原料计算,年产60亿只干电池约需:锌10多万t,二氧化锰14万t,铜0.12t,氧化锌1.6万t,炭棒2万t。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废干电池尚无有效的回收制度和回收网络。根据物资部门调查,废干电池的理论回收量只占产量的20%,实际有90%的废干电池没有收上来。2000年,全国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6%,即使无害化处理率相对较好的广东省也仅达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部分垃圾填埋场仍未达标。目前广东已建、在建的较大生活垃圾填埋场有58家,总投资达74465万元;若加上小型填埋场、堆肥场,全省有1000多座。资料显示,2000年,广东全省生活垃圾收运量为880万t,生活垃圾处理量为698万t,不足收运量的80%,每吨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投资额为106.7元,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投资额为775.9元。广州目前每天产生城市生活垃圾4500t,且以每年6%左右的幅度增长。但调查发现,约80%生活垃圾填埋场未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有些也只是简单经过氧化塘或沉淀池简易处理便外排,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山东省建设厅城建处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山东省48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767.54万t。目前山东省城市中共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86个,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超过2万t,单纯从数字上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90%以上。然而,这个数字不能说明问题。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估计不超过50%。何以见得?因为简单的填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山东省86家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只有青岛、济南等市的几家比较规范,其他的,大部分都属于简易填埋,二次污染非常严重。此外,在垃圾的收集、清运当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城市尚不能保证垃圾日产日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处于“垃圾围城”的状态中。
我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还相当低,不到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回收只是让垃圾搬了个家,从各家各户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如果集中填埋,对环境的污染更大;垃圾填埋场的达标率极其低下,垃圾消纳掉了但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二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纷纷上马,但处理过于简单,缺乏规范,丧失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本意。
4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对策
4.1提高公众环卫意识
在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公众的环卫意识相对薄弱。环卫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卫生问题的敏感性和对于自身环境卫生行为的觉悟程度。如果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他们举手之劳就能给周围的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带来成效。因此,如何提高公众意识,把环境卫生宣传贯彻好,是一项应长期坚持进行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可利用海报、宣传画、电视、广播等手段宣传垃圾分类,编写一份实用的《垃圾处理手册》,通俗地向每个居民讲述各种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原则,使垃圾分类深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中。
4.2完善垃圾回收体系
4.2.1规范垃圾分类
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物资回收单位各行其是、只取所需,使群众丧失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所以,形成科学规范的垃圾分类体系势在必行。例如居民生活垃圾基本可分为3大类:(1)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2)有机垃圾,即湿垃圾,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饭等。(3)无机垃圾,即干垃圾,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其中废纸包括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大小纸盒等;废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废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
4.2.2畅通回收渠道
我国目前废旧物资的回收渠道大体有两个组成:国营的供销回收网点和个体户流动收购点。当前,废旧物资产业逐渐萎缩,一些可再循环利用的物质和垃圾混合在一起。这种状况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城市垃圾的处理难度。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移,旧的回收体制难以适应,原有的国有回收部门尤其是个体回收商贩只讲求经济效益,收大不收小,收贵不收贱,收新不收旧,回收价格不稳定,使群众缺乏回收废物的积极性。为此,国家应加强物资回收部门工作,建立回收公司。在加强、改革、整顿国有回收公司的同时,对个体回收商贩加强管理,使之成为废品回收主渠道的必要的、合理的补充。具体措施应包括:(1)国家政策向回收行业倾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2)设立多层次的物资回收网络,建立固定和流动的物资回收网点;(3)政府加强对个体回收网点的管理,稳定个体回收网点价格。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