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5.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大气污染控制重点是对焚烧炉烟气进行净化,该系统采用喷雾干燥反应塔+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器工艺,经处理后尾气排放满足标准要求。二恶英排放控制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设置空气预热器,将一、二次风加热至169℃~179℃之间;
(2)本项目垃圾焚烧炉炉温控制在850℃~950℃之间(PCDD/PCDF在800℃以上能完全分解),炉膛出口氧量控制在6~8%,烟气在炉内停留时间约3秒,并合理控制助燃空气的风量、温度和注入位置,也称“三T”控制法;
(3)选用合适的炉膛和炉排结构,使垃圾在焚烧炉得以充分燃烧,而衡量垃圾是否充分燃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烟气中CO的浓度,CO的浓度越低说明燃烧越充分,烟气中CO浓度比较理想的指标是低于60 mg/Nm3;
(4)通过分级配风,改善炉内流动结构来减少垃圾焚烧生成的二噁英(dioxins),符合“三T”原则,有利于抑制PCDD/PCDF的生成及生成的PCDD/PCDF的完全分解。
(5)配备半干法烟气净化装置去除焚烧烟气中的二噁英。
(6)缩短烟气在处理和排放过程中处于300~500℃温度段的时间,控制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不超过250℃左右;
(7)控制除尘器入口处的烟气温度低于200℃,并在进入袋式除尘器的烟道上设置活性碳等反应剂的喷射装置,进一步吸附二噁英
5.2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渗沥液
本项目厂区拟设渗沥液处理系统对渗沥液进行综合生化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后作为冷却水回用,不外排;污水处理污泥在厂内焚烧,不外运;废滤膜属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2、生产废水、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垃圾卸料厅地面冲洗水等同渗沥液一起进行综合生化处理、回用,不外排。
3、道路冲洗水、初期雨水收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要求后,作为杂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用水。
5.3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厂区总体设计布置时,将主要噪声源尽可能布置在远离操作办公的地方,以防噪声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2)在运行管理人员集中的控制室内,门窗处设置吸声装置(如密封门窗等),室内设置吸声吊顶,以减少噪声对运行人员的影响,使其工作环境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
(3)对设备采取减振、安装消音器、隔声等方式。
(4)余热锅炉的对空排汽最高噪声源强可达120dB以上,若不加防治,对300m以外的农居点噪声贡献值可达65~75dB,为此在余热锅炉的对空排汽口加装消音器,将噪声源强降到65dB以下。
(5)垃圾车辆来回行驶对道路两旁居住人群带来影响,垃圾车辆在正常行驶时,15m外其噪声值均为85~90dB之间,对道路附近声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应控制垃圾车行驶车速,改善路面状况,尽量避免在夜间运输垃圾。
(6)采用低噪声的设备。
(7)厂区加强绿化,以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5.4.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1、炉渣处理
垃圾焚烧炉排下排出的炉渣通常采用水冷却,然后除去部分水分,通过出渣机经过一振动输送带、再经过金属磁选机分离金属后送入炉渣运输车,随后运至炉渣综合利用场进行处理。
2、飞灰处理
本项目采用水泥固化处理飞灰,飞灰固化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后送至厂区西南侧飞灰填埋处理场处理。
3、职工生活垃圾:全部进焚烧炉处理。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6.1 环境管理计划
文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环境监测由企业环保科负责,主要负责环境管理、定期采样监测及分析、环境教育等。配备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日常监测工作,并对日常监测工作资料进行统计,为环境管理及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6.2 环境监测计划
(1)烟气中的污染物,实时在线检测内容按《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检测监管及考核评价标准》要求,主要有:烟尘浓度、O2、CO、SO2、NOx浓度,并预留足够的接口以便将有关检测数据输送至当地的环保部门;烟气中的污染物,检测数据可以上传至当地环保部门。厂环保科监测内容:重金属浓度、二噁英浓度。利用常规方法,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在厂内定期测试或者对外委托测试。
(2)厂污水处理站出水中的污染物,环保科监测主要内容为:CODCr、BOD5、SS、NH3-H、TP、PH值、重金属等,其中含量是否满足回用水质要求。测试频率为每周1次。
(3)飞灰中的污染物,以重金属浓度测试为主;在对烟气中的二噁英浓度测试同时,附加对飞灰中的二噁英浓度进行定期测试。测试采用对外委托方式。
(4)炉渣测试,以热灼减率测试为主,同时可兼顾其他指标的测试,如密度、含水率、粒度等,由厂内实验室测试。测试频率根据生产需要确定。
(5)噪音的测试,以厂界周边的噪音水平dB(A)为主要测试对象,厂内购买噪音测试仪表进行测试。
(6)臭气的测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测试内容。重要指标包括:H2S、甲硫醇、氨等。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卫科技网" 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本网站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环卫科技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环卫科技网及其所有公众号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环卫科技网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或投稿,请联系:15275181529(电话同微信),经授权后 ,方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与作者。
3、如需商务合作,请联系:15550005077(电话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