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的调查和思考

2014-01-01 环卫科技网 作者:陈莹峰 A+  A-

  9、传承文化,造就英才。一是加大对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开发和利用。“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要保护原有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古文物,尽可能多的保存民俗和地域风情。二是在乡村和新的集中居住区增建文化体育设施。适时调整卫生、教育的布局,方便农民就医和子女上学。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汇集人才、组织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创新人才。重视培养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尽快形成农业企业家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重点推广畜牧养殖等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

  10、规范管理,长效久治。要形成“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层层督查”的工作格局。一是精心组织施工。定期开展督查,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珍惜群众筹资投劳成果,加强质量监督,抓好后期管理和维护,确保工程优良。二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及村规民约。加强对村容村貌及公益设施的管理。不断规范完善村民议事决策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三是严格程序,阳光操作。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完善考核奖惩和激励保障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制度、长效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加强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加强长效管理经费的保障、注重服务的便民性。同时,上级有关部门在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以人为本,党领民办。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群众主体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活动为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以活动为阵地,实践村民自治制度;以活动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体会和启示

  懂得民情尊敬民意,广集民智顺乎民心。要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亮点,以“幸福乡村”建设为关键,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搭建“目标明确、规划引领、联动考核、有机衔接”的工作架构,健全“年度计划、个性设计、项目管理、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共建模式,形成“基本建设、长效管理、村庄经营、综合服务”的工作格局。

  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强大合力。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紧扣发展主题,奠定坚实基础。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活动深入。坚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促成活动常态化。

  ——凝心聚力、坚定信心是前提。文明始于心,洁净践于行。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清洁乡村活动中去。

  ——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是基础。要凸显个性设计,保护原生态资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实事求是,提升已有基础。

  ——改善民生,加大投入是关键。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加大投入,夯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主干道排水、排污设施,进行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对村道、巷道进行硬化,大力推进“清洁家园、水源、田园、景区”不断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

  ——整合资源、通力联动是措施。要注重财政引领,整合各项资源,开展市场运作,加大投入。集聚相关部门正能量,争取上级在资金、项目、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更大支持,实现“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产业结合、创新机制是方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对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融合德智勇勤,创新其乐无穷”。要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保护成果、持之以恒是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和保障办法,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等。

  ——环境污染,规范施工是保证。严格控制农村养殖及工业污染,对处理不到位,不达标排放的养殖户、企业和家庭作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关、停”措施。同时,美丽乡村建设给“穿衣戴帽”。要规范施工,确保安全。
——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是亮点。“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结合实际探索“党领村建、群众作主”的清洁乡村活动新路子,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促转型、促民生改善,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