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清洁乡村活动是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形象的重要载体。这一活动,既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作风工程。而贫困地区如何把工作向纵深推进,值得我们思考。
一、基本情况
自活动工作开展以来,贫困地区按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党政统筹,部门联动,规划顺利,措施有力,重点突出,推进有序,势头良好。干部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城乡整治效果初步显现、村屯形象明显提升,广大农民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透,引导不力。一是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二是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群众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三是长效管理难以推进。部分乡村把活动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
2、规划欠妥,标准偏低。一是缺乏系统性。适用性不强,粗糙且不衔接,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许多新建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不见新貌”,没有“山水相连、绿树掩映小院”的农家气息。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和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三是未因地制宜。没有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准确把握村落“灵魂”,没有将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传统习俗、发展规划等元素有机融入。四是没有突出“一村一景”与“一村一品”。
3、资金紧缺,基础薄弱。一是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涉农项目分散,资金难以有效整合。没有相关的资金和土地扶持政策。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跟不上。普遍存在路面窄、路况差、覆盖不全的问题。许多乡镇都没有垃圾转运站,一些河道、池塘变成垃圾池。农民饮水及污水处理的问题也日趋突出。
4、缺少产业支撑,缺乏增收渠道。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支柱产业,不少乡村还有历史债务。农民人均耕地极少,靠种地和打工维持生活,增收渠道狭窄。乡村区位缺少优势,土地、山林资源不能很好利用。
5、综合素质不高,文化遗产告急。村民科技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同时因前期无序开发,一些古村落、古建筑未能有效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消失,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频临失传。
6、未形成联动,未健全长效。一是多方沟通平台有待完善,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有待理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有待畅通。二是农民自我建设、管理、服务、监督一整套机制有待建立。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工作的建议
“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是最高目标。要强化宣传,发挥好广大群众的实施主体作用;强化责任,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措施,发挥好长效管理作用。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开创新路。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大力培育精品项目、激发农村内生活力,准确定位,分类指导,产业结合,文化提升。
1、凝聚共识,弘扬文明。“持续解放思维,坚持改造开放,推动迷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营造氛围。继续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深入村屯农户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使群众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二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挖掘培育乡村传统文化,增加和丰富村庄规划的文化元素,提高村民的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三是倡导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要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快发展。要崇尚科学,抑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形成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满生活,建设美丽乡村的共识和积极向上的新农村精神风貌。利用大型节会活动,做好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全面打响耕读文化、宗族文化、山水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四是倡导文明。继续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法制示范户”、“平安村居”等创建评比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自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