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的调查和思考

2014-01-01 环卫科技网 作者:陈莹峰 A+  A-

  2、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突出“目标定位准确,整体规划有序,建设规模大气,产业文化融合,组织措施有力”原则。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编制和完善规划,实现村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和谐,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完善。把群众利益与其他利益、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中心村建设与自然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虑。实现“村村都是一幅图卷、山山都是一幅美景”。

  一是系统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科学性、严肃性、可行性,避免随意变更和反复浪费。要与“十二五”发展、城镇化规划及其它规划有机衔接,突出特色,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如县级要高标准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乡镇要有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村级有村庄规划,形成山水村、田园村、古村落村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思路与技术细则。二是突出生态保护。尊崇自然、敬畏生命;尊天重地、敬天爱人。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糸统平衡,保障村民健康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

  3、突出重点,上档进位。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攻坚克难。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以项目检验成效。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和社会参与。提升民生为中心的为民服务水平。三是狠抓投资提升。统筹旅游等特色资源,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氛围,通过招商选资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全力打造吸引“凤凰还巢”的“金橄榄”、“幸福巢”。同时致力打造精品亮点。

  4、多方融资,加大投入。依托融资平台,探索融资新模式。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先急后缓、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按照“农民自助、政府补助、社会帮助”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财政“以奖代补”,吸引社会资金。整合利用涉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补助、项目倾斜、群众自筹、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5、整治村貌,美化环境。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一是美化净化村容村貌。绿化是生存的希望,美化是做人的根本。要积极组织广大农户清理村庄卫生死角,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整治乱倒、乱放、乱搭、乱建、乱摆、乱卖,共建美丽集镇。搞好四旁绿化和庭院绿化,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对于规模养殖业应事先进行严格的环评,慎重选址,避免污染水源和周边环境。二是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欣赏原野,回归自然;珍惜环境,拥抱未来;珍惜每天,幸福年年。要切实加强村民卫生知识教育,教育农户自觉维护村庄卫生,抓环境优基础,通过镇域环境净化、沿线立面改造、店招店牌整治、村外田园风光和青山白化治理五大工程。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效果。

  6、产业富民、政策惠民。志当存高远。温总理说,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强做优品牌,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拓展农民持续增收空间。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壮大乡村经济;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将资源变为资产。

  7、凝聚能量,给力民生。一是整合资源,稳步推进。要整合政策资源、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源。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市场原则,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历史文化古村、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村等建设,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二是涉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的投入。城建、卫生、文体等部门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向农村延伸。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出台空心村治理及美丽清洁乡村活动的配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通过培训和推荐就业切实解决群众的增收问题。供电、电信等部门本着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的空中管线进行统一整治。三是做好完善乡村服务、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房集聚点等工作。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8、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要突出地域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彰显乡村魅力。一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坚持个性化塑造,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突出产业支撑,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地多景”,“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门路、一人一收入”的特色化康庄大道。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