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县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地处成都平原北部的浅丘地带,有“中国金花梨之乡”、调元文化之乡、“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全县辖十个乡镇,10个社区,107个行政村,12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的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改观,到处可见粉墙黛瓦,楼台庭院,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水泥硬化路面村村通的县,目前,交通、通讯、光纤电视实现了户户通,全覆盖,全县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和天然气,家家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机井水。汽车、家电,城里人有的农村人都有,惟有不同的就分居散户,单家独院,正是因为这样的居家方式,才给本来憇靜舒适的农村生活带来不协调的环境问题。农村垃圾处置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的老大难。“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柴草到处堆,猪牛遍地拉”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2009年下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部署,并提出在全省创建五个市、十个县、百个乡、千个村的“五十百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他们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中,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全域建设“幸福家园”相结合;把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与加速新农建设相结合。通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实现城乡环境改造的全覆盖和治理水平大提升,以和谐、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展示罗江人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面貌,为全县人民创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总结起来有以下经验:
全面发动 人人参战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场“人民战争”,尤其在农村,他们充分调动广播电视、墙报专栏、标语口号、专题文艺巡演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环保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取胜的关键。罗江县建立了全省首个“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学校,长期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培训,做到培训正规化、教育经常化,提升群众的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实现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新农村向新型社区发展,“农民”向“市民”跨越,使广大村民认识到“环境关系你我他,综合治理靠大家”,把政府的提倡变成群众的意愿。村、组每季度开展“卫生文明户”公开评比,群众推荐、投票表决、授牌奖励,增强群众的荣誉感。在全县形成了家家争做卫生模范,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的良好风气。
乡乡设编 村村定员
为了做到有銭办事,有人管事,他们实施:机构建设到镇,在毎个乡镇成立国土建环所,配备管理人员1-3名。组建乡镇综合执法中队,县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下放执法权限,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执法和集中管理;队伍延伸到组,全县成立专业清运队伍,乡镇按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五,各村按3-5人,各组按1-2人配备清运保洁人员。村组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推选保洁人员,并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对群众满意的保洁人员兑现奖励补助。组保洁员负责垃圾清运和分类,村保洁员负责主要交通沿线、村组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全县已建立一支1000余人的农村环卫队伍。设施建设实行县级全额补贴,其中:垃圾定点收集池200元/个,垃圾生态处理池3000元/个,清洁房600至800元/个,垃圾中转站15万元/个,全县共投入1000万元,实现了设施全覆盖。运行资金实行多方筹集。一是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共同承担,全县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一年510万,按“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方式,收取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一元钱,让老百姓主动关心、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农户每人每月收一元钱(五保户、低保户免收)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列入预算解决;二是将镇、村保洁人员纳入公益性就业岗位,每年安排公益性就业资金400余万元;三是将环卫清运队伍纳入部门预算,财政完全保障;四是将垃圾回收减量纳入政府补贴,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价回收再生资源,差额部分财政补助,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互动模式”,确保了正常运行。同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出台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实行曝光问责制,对被曝光的单位“一把手”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在县级媒体公开致歉等处罚。根据评分细则评出良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评分结果与乡镇环境治理的财政补助经费挂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建立群众监督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主动邀请媒体监督,市、县媒体不定期明察暗访,表扬先进、曝光落后,运用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群众知晓度。
院院建池 户户分捡
从源头抓起,从根治着眼。他们认真分析了农村垃圾的来源,农村出身的罗江治理人,在农家堆肥作业中得到启发。经过仔细分析,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作物秸秆、可降解纸张等可以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建筑废弃物可用于填埋机耕道路和窝氹,有3-5%的塑料垃圾、玻璃垃圾可以作废品回收处理,有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农村自产垃圾就地生态堆沤处理,一场农村垃圾处理革命在罗江县拉开了序幕。他们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