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池覆盖到户。按照完全覆盖的标准,每3-5户建1个户垃圾池,每组建1—2个生态处理池;按照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县指导、镇负责、村组配合,合理选点布局;按照“三个统一”的原则,县统一垃圾池建设标准、统一修建图纸、统一补助标准;垃圾池修建融入环境、建成景观。目前,全县垃圾池(房)总数达1.28万口,密度达4.9户/口。
工具装备到人。通过实践,自制出适合农村作业的“五小”环卫工具,即:小钳子—用于保洁和垃圾分类,捡拾垃圾不弯腰,垃圾分类不接触;小铲子—用于垃圾转运,铲运垃圾省时又省力;小锥子—用于垃圾分类,袋装垃圾挑开分,果皮糖纸锥着捡;小扫帚—用于清扫保洁,卫生死角不放过,边角卫生易打扫;小三轮—用于农村垃圾转运,小巧灵便四处行,农村道路显身手。我们将“五小”工具作为村组保洁人员的基本工具,配发到村组保洁人员。目前,全县配备“五小”环卫工具1000余套。
环环相扣 层层包干
罗江县通过创新思维,在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流程中,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户定点”:实行垃圾“出户入池”,每3-5户定点修建一个垃圾收集池,公路沿线院落主要路口修建垃圾房,保证每一户农户都有地方倾倒垃圾。农户将垃圾进行第一次粗分类,果皮、厨余等有机垃圾作为家畜喂料或倒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利用,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作为废品自行出售,最后只有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才倒入户垃圾收集池。
(二)“组分类”:每个居民小组修建1-2个垃圾分类收集池,并配备1-2名保洁人员。组保洁人员每3—5天定期清理户垃圾池,将垃圾清运至组分类收集池,集中进行二次精细分类处理。流程为:组保洁人员每3-5天清运垃圾收集池(房),将垃圾通过转运工具(三轮车)转运到垃圾分类处理池后,按照统一制定的垃圾分类操作规范分成四类处理,石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就近找适当位置填埋,塑料、金属、玻璃、纸板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储存,到一定量后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尘土、草木灰、秸秆等可降解堆沤垃圾进入堆沤间进行堆沤,作为农家肥回到果园林地,废旧衣物、织物等垃圾作为需进一步处理垃圾集中待处理。
(三)“村收集”:每个村配备3-5名保洁人员,配备清运工具,负责全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定期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
(四)“镇转运”: 每个镇修建1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收集、暂存本镇农村分类后的垃圾。根据罗江地域面积小、交通便利的县域特点,统筹全县环卫资源,成立大清运队伍,集中统一收运乡镇分类后的垃圾。每日对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进行清运,通过密闭的垃圾转运车,运至县垃圾处理场处理。
(五)“县处理”:全县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场,配套气体和垃圾渗滤液收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站。通过 “TOT模式”市场运行,引进生活垃圾专业处理机构,按照垃圾处理工艺和流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一流程中,通过“户定点”、“组分类”,针对农村垃圾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全面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通过户、组、村、镇、县五级环环相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践证明,按生态处理方式,80%的垃圾可用作生态堆肥,2-5%的垃圾可就近填埋,3-5%的垃圾可回收利用,只有10-15%的垃圾需集中处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垃圾堆肥后每年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经初步测算,实现生态回收处理后,全县每年因减少的垃圾转运费及相应的人员支出近千万元,并增加了近两千人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农村面貌的改善,为我县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罗江已建成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通过建立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有效化解了农村垃圾转运的难题,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通过村民自治,“每人每月一元钱”深入人心,群众主动缴纳“一元钱”,虽然不多,但是群众受到了教育,素质得到提升,自觉养成了卫生习惯。同时因交了卫生费,希望享受好的环境,人人都成为了卫生监督员,养成了参与和监督的习惯。收到了最大的社会效益。罗江以靠前的名次成为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工程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