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雄、台北两市垃圾量变化看垃圾清理政策的影响

2011-02-13 互联网 作者:吴美谚 A+  A-

高雄市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己由83年的1,914公吨,减少为92年的1,195公吨,减少719公吨,降幅约38%;而台北市垃圾减量由83年的3,754公吨,降为92年的1,807公吨,减少1,947公吨,降幅超过50%。十年之间高雄市的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最高值为83年的1,914公吨(此一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为高雄市自民国64年以来三十年间之最高量),台北市则以86年的3,860公吨为最高点(此一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为台北市自民国64年以来三十年间之最高量),最高与最低清运量相差2,053公吨(详图一)。

图一高雄市、台北市十年平均每日垃圾清运量
三、 两市资源回收量均呈现持续性的大幅成长:
资源回收率高雄市由87年的1.33%提升为92年的17.29%;台北市则由1.82%成长为25.77%(详图二)。

图二高雄市、台北市六年资源回收率
四、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减量速度,台北市大于高雄市:
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运量台北市最高降幅88至89年间,降低减少0.28公斤;高雄市于89至90年间,降低减少0.19公斤(详图三)。

图三高雄市、台北市十年间平均每人每日垃圾增减量
肆、高、北两市垃圾减量措施对垃圾量之影响

图四高雄市、台北市垃圾减量措施与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
假设高、北两市人口数、人口素质、生活习性、经济成长比率……等其它外在因素、条件无变动下,根据图三、四可以推论:
一、高雄市垃圾减量速度,以回馈式资源回收计划及强制垃圾分类贡献最大:
高雄市垃圾量在84年至86年间及89年至91年间,有二波较大降幅,第一波降幅期间,为回馈式资源回收计划开始执行,平均每人每日垃圾减量0.17公斤;周日全市资源回收及不收一般垃圾,又贡献减少0.07公斤;第二波降幅期间,强制垃圾分类配合着周收三日资源垃圾,再使垃圾减量0.19公斤。
二、垃圾费随袋征收策略则对台北市垃圾减量之贡献:
根据环保署台湾地区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台北市86年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1.49公斤,是24年来最高点,87年三合一资源回收日增加为周收二日,同时试办垃圾费随袋征收,使垃圾量减少0.14公斤,89年全面垃圾费随袋征收,再使垃圾量降低0.28公斤,而后垃圾强制分类及厨余回收(89年6月试办、92年12月全面执行)措施,为台北市垃圾减量贡献0.24公斤。
伍、推论结果
由前述观察、推论可得到以下结果:
一、经济诱因是诱使资源回收量增加的主因:
众所皆知,垃圾产出量等于垃圾清运量加计资源回收量及厨余回收量,垃圾清运量扣除沟泥,大约都是家户垃圾,而家户垃圾的来源中,环保署的研究显示,大约有40%-50%为可回收之资源垃圾及20%-30%的厨余,因此,环保署自78年的外星人计划即开始推动资源回收,政策起动至今十余年,家户资源回收观念大约在85年左右,才陆续呈现效果,但84年「高雄市一般废弃物减量回收变卖价金作业要点」及85年「台北市奖励推行资源回收垃圾减量实施要点」发布执行后,民众可取得部份资源垃圾变卖价金(例如:高雄市规定变卖税后金额70%归回收单位民众分享),两市的资源回收量才有较大的成长,可知,回馈式资源回收计划的经济诱因,应是近六年来资源回收率持续上升的主因。
二、垃圾不落地及强制分类措施,补足且增强了资源回收的效果:
垃圾不落地及强制分类措施,基本上不会降低垃圾量,但由于垃圾不落地的实行,使市容整洁,且配合着取缔随地乱倒垃圾的措施,让垃圾清运的效率提高,再加上垃圾强制分类措施,民众不能再将一般垃圾混在资源垃圾中,必需配合三合一资源回收工作,把资源垃圾明显的分离出来,间接的提升了资源回收的效果。
三、厨余回收是下一波最易推展的垃圾减量措施:
家户垃圾中厨余的含量既然大约有20%-30%,垃圾减量措施便必需尽快将厨余回收纳入考虑,台北市在89年6月即已配合着垃圾强制分类,开始试办厨余回收,并于92年12月全面执行,而高雄市也已于92年10月试办,预计94年元月份办理全市厨余回收工作。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