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问题反思
2006-12-23
《智囊》
作者:赵波
A+ A-
在这些机构里面,中宜环能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它便与国内21个省的90多个城市达成城市垃圾处理初步意向,更因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所谓的向韩国某著名企业出售"城市垃圾分类焚烧技术"获利超过2000万美元而名嘈一时,故事的主角吴桐也被众多媒体冠以身价10亿的"中国环保大王""神童"而成为风云人物.不幸的是,随着吴桐学历与其环保专利造假的曝光,中宜环能的光环渐渐褪去,吴桐也不得不远走德国,一个垃圾神话就此结束.
由于国内在此领域尚缺权威专业的研究评估结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国外. 2000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和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的主要运做机构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主持研究完成的报告《废弃物焚化与公众健康》(Waste Incineration and Public Health)发表.这个300多页的报告用极为审慎的态度指出,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能够在垃圾焚化处理与人类疾病之间建立必然联系,是因为这些研究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因而期待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训练有素的员工的合理操作,现代化焚化设施可以将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不能否认,由于过时的设计,人为操作错误以及设备故障等原因,仍会导致问题的发生. 然而,2001年3月,由英国埃可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位于英格兰西南德文郡首府)的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研究实验室(Greenpeace Research Laboratories)发表的名为《焚化炉与人类健康》(Incineration And Human Health)的长篇报告,通过对二恶英与焚化炉关系的专门研究,指出不管是老式焚化炉还是经过改良的新型焚化设施,依然是排放二恶英的主要源头.这份报告还纠正了许多传统的误解:虽然控制空气污染的科技经过改良,新型焚化设施通过烟气排放的二恶英及重金属数量已大为减低,然而在灰烬中的二恶英及重金属含量却相应提高,仍然造成环境污染;焚化并不能完全消除废物中的有毒物质,而只是改变了它们的形态,部分物质的毒性甚至较原来更高;所谓焚烧可减少废物的重量和体积,不过是针对灰烬而言,如果将焚化炉气体输出量加起来,总输出将超过废物原来的重量. 报告还通过对芬兰,西班牙,德国等欧盟国家在垃圾焚化设施附近的居民的监测研究,指出垃圾焚化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儿童及成人)患上癌症,呼吸系统病,心脏病,免疫系统失调,过敏症及先天畸型等病症.报告的结论是:"足够证据显示,焚化炉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理应被全面取缔." 就在我国签署《POPs公约》之前的2000年12月,第五届国际政府间协商委员会会议 (the Fifth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Meeting)达成的全球性协议文件中,焚化被列为二恶英的主要工业来源,并且要求新建或翻新的焚化炉均须采用现存的最佳技术(BAT);大会达成一致性共识:从长远考虑,废弃物焚化应被其它方式取代. 谈到BAT(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我们就必须提及由法,美,德,日,瑞士和瑞典共同参与开发的被称为第三代废物处理技术的热解气化 (Thermal Pyrolysis)技术.这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流行起来的技术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它结合了创新的高温分解技术和传统的高温供氧气化技术,在一个高温高压的封闭环境中,把废物完全转变成合成气和可回收的固体残留.清洁处理后的合成气有多方面用途:可以作为原料直接投入化工厂生产化肥,可作为燃料产生热量,也可经过高效燃气轮机发电机系统发电;固体残留是非常稳定,完全无毒的,而且100%可以再循环利用(生产建筑材料及金属合金),这样,就没有任何填埋的需求.由于不燃烧,就没有烟(二恶英)的排放,即使用合成气燃烧发电,人们所关注的二恶英排放也已经降到0.01纳克/立方米以下,尚不足最好的焚烧技术的十分之一. 热解气化技术另外一个巨大的优势是能处理除核废料外所有类型的垃圾,而且不需要事先进行任何分类.这样对于我们前面提及的高科技垃圾,诸如废旧电器,电脑,电池,打印机硒鼓,墨盒此类,经前期拆解分拣回收后的残余危险部分,就有了安全的处理途径.
然而热解气化技术确实不便宜,其投资成本和最好的焚烧技术差不多,整套设备往往需要上亿的投资,尽管有专家测算,我国引进消化这种技术后,成本至少可以降低1/3.这样,在逻辑上我们就面对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是一步跨入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还是沿袭发达国家的老路 中国电讯业直接与世界最新技术接轨导致的超速发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么,如果将这一技术在中国普及,高达几百乃至上千亿人民币的投资从何而来
BOT陷阱与脱困
现代垃圾处理设施作为一种公益性投资,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政府实难承担如此巨额的投资行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外资与民间资本等多重融资渠道.在目前世界已有的获取资本的多种手段中,BOT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模式. 所谓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是指政府出于财政或其他考虑,将特定公用基础设施的特许专营权通过契约授与承包商(一般为国际财团);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被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无偿移交政府. BOT的概念由土耳其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由于有效的解决了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问题而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青睐,并逐渐完善成熟而成为国际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著名的英法海底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港口隧道,香港东区港九海底隧道等一批耗资巨大的项目,都是BOT这一方式的结晶. 以笔者对当今国内及国际投资市场的认识,不是资金缺乏,相反,却是有大量的资充斥.世界银行以及众多海外财团都曾有意于中国的环保投资.那么,是不是借助于BOT,就可以彻底解决困扰我们的垃圾处理投资问题。回顾一下BOT在中国所走过的历程,或许有助于我们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