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问题反思

2006-12-23 《智囊》 作者:赵波 A+  A-


在经过一段沉寂之后,新一波的BOT浪潮已悄然而至.所不同的是,这一波的投资主体以国内的民营企业为主,主要投资在环保领域.譬如北京的桑德集团,在污水治理方面以BOT方式杀入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以及学者政府的极大关注.由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这一波也基本重复着前一波的轨迹,面临极大的赢利难题;并且,由于民企实力使然,普遍缺乏大型BOT项目所要求的融资,技术与规范运做能力,因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尚难成为我国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然而极为重要的是,这一波浪潮将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政府的政策走向,从而左右国际资本以BOT方式在我国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程度. 

由于缺乏BOT这一有效融资手段,而对环保基础设施已是燃眉需求,我国不得不通过巨额外贷与国债融资.在我们前面提及的西部债券中,我国把内地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捆绑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向美国发行的离岸债券(中国西部基础设施项目债券),由于涉及到国内多个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在项目权益的法律,财务,风险以及资产权益的重组,限制和再拆分上同样异常复杂;并且由于在许多项目上运做的不如人意,隐含着极大的偿债危机.反观BOT项目,由于其所需资金由项目公司自筹,在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国家最大程度地做到了风险规避,而不存在任何财政负担. 关于BOT项目的国家立法已是迫在眉睫. 分析至此,对于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向似乎已经了然明确.然而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这条生产垃圾因而消灭垃圾的曲折弯路,我们是否感觉自己在垃圾面前只是被动的跟从 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已使我们习惯了倚赖投资来拉动经济,而忽视了实体自身的精细运做同样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源自对以自然资源非补偿性掠夺式消耗为前提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人们重新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废物处理的4R理念:Reduce(源头减量),Reuse (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再生)以及Recover(回收利用),并由此引发发达国家在工业设计,产品生产与消费等领域的一系列革命. 

我们注意到了西方国家正在发生的诸多变革:严格限制过度包装的法令;因环保而生的全新的设计理念,譬如便于回收时拆卸快速便捷,金属螺丝已被嵌入式外壳取代;由于防火涂料在回收利用时会产生毒素,外壳因而被金属板替代;为减少回收处理污染,原来电路板上用来焊接部件的铅质焊锡已被银或铜焊锡取代;强制性改换包装及包装物重复使用,譬如用于运输防震的泡沫塑料颗粒被水溶性的填充物所替代;根据废物"谁生产,谁付费"的原则,高科技产品生产厂家与用户都要支付一定的回收处理费用;从法律,税收等角度作出的种种倾斜与限制等等.众多的"绿色工业产品"因此诞生,并且越来越成为世界流行的趋势.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这一切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垃圾问题,并对其长远发展趋势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与预测.从总体长远说来,源头的减量以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柔"性方式逐渐取代硬性的处理设施,似乎更合乎自然法则,从而达至永续经营. 

(至本文截稿,笔者被邀请参与以及知情的几个大型垃圾焚化发电项目,正在紧锣

密鼓的前期运做之中.希望此文于国于民有助.) 

作者简介 

赵波,祖籍山东,厦门大学毕业,具海外工作背景与MBA教育经历,有国内大型国企,政府机构,知名媒体工作经历与高层管理经验.现为融信智业机构负责人,兼任多家企业与媒体高级顾问,主要工作与研究领域在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价值链分析.电子邮件:resense@163.com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