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以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分法进行小规模试点,探索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当年3月15日,在普陀区曹杨五村试行。具体做法是:在垃圾箱房内分别摆放4只大垃圾桶,以2只绿色、1只黄色、1只红色加以区别。绿色盛放食品剩余、厨余等有机垃圾;黄色盛放铁皮、塑料、纸张、布料等无机垃圾;红色盛放过期药品、破日光灯管、废电池、残存油漆等有害垃圾,收到良好效果。垃圾分类量从头10天的日均分类倾倒28人次,3个月后上升到289人次,占日均倾倒垃圾总人数的75%。在普陀区曹杨五村试点基础上,全市13个区的17个居民小区开始试行生活垃圾三分类倾倒收集。
当时的报纸报道垃圾分类
1999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垃圾分类纳入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标志着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推进层面。市环卫局制定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实施意见,垃圾分类类别分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类。同时,对废电池、废玻璃进行专项分类回收。为推进废电池、废玻璃专项分类回收工作,市环卫局与上海电视台联合发起“回收废电池,万人兴环保”的宣传活动,在上海28所高校推行废电池回收,取得良好成效。至年底,全市回收废电池约18吨,废玻璃约212吨。
上世纪90年代分类垃圾桶
2000年,上海作为建设部确定的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启动首批100个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重点推进焚烧区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调整为“干垃圾、湿垃圾”。2002年底,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数超过2000个,服务人口约150万户。
2007年以后,垃圾分类收集按“大分流、小分类”标准实施。餐厨垃圾、一次性塑料饭盒、废弃食用油脂实行专项收运。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实行单独投放。日常生活垃圾按居住区的“四分法”(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的“三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公共场所的“两分法”(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实施分类投放收集,确定了垃圾分类标识和垃圾分类投放桶的颜色。
世博会气力运输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口
2009年是“迎世博”创建优良市容环境的关键年。共青团上海市委、市绿化市容局共同发起“上海绿色账户”活动,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鼓励市民将废电池、牛奶包装盒、损坏的电动玩具等垃圾分类回收,在自己开立的“绿色账户”里存储积分,以积分换取实用的物品。年底,“绿色账户”活动覆盖全市10个中心城区、74个街道,建立了社区绿色循环基地145个,开展社区专项回收日活动556个场次。全市各大超市和250多所中小学也积极响应参加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