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时倾倒
这里说的定时倾倒并非如今的四分类定时定点倾倒,而是针对老式里弄,设置的封闭式垃圾箱,在规定的时间内倾倒生活垃圾。解放前,垃圾也有实行定时倾倒、清除,但很不规范。
从80年代开始,这种定时倾倒、清除方式不断完善。1988年4月,黄浦区率先在全市实行了垃圾定时倾倒、清除的试点。位于市区中心的黄浦区浦西区域,有不少老式里弄,人口密度高。当时设置数百只水泥垃圾箱,供居民随时倾倒垃圾,虽然方便了居民,但垃圾箱周围常有散落的垃圾,招引苍蝇,影响周围的环境卫生。黄浦区环卫局为改变这种情况,在地处福建路、无锡路口改建了第一支封闭式垃圾箱,将原来随时敞开的垃圾箱,实行上、下午定时倾倒垃圾,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封闭起来,落实专人管理,封闭前将散落在周围的垃圾清扫,垃圾在夜间定时清除。实行这种垃圾倾倒方式,白天大部分时间垃圾箱封闭了,改善了周围的环境卫生。这种垃圾倾倒方式不仅在使用水泥垃圾箱的地区应用,而且有些使用活动垃圾箱、桶的地区,也对放置活动垃圾桶的垃圾房加门装锁,实行定时倾倒,定时清除。同年,徐汇、杨浦、虹口、普陀、闸北、静安等区在部分街道先后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倾倒、定时清除。
四、袋装倾倒
1987年2月,普陀区环卫所在曹杨街道的3个居委会进行生活垃圾袋装化试点,要求居民将垃圾先装入塑料袋,扎好袋口,在规定的上午5-8时,下午4-7时的时间内,投放到垃圾房的垃圾桶内。垃圾房有专人管理,每天定时清除垃圾。在倾倒垃圾的时间外,垃圾房关门上锁。随后上海逐步从1991年开始尝试生活垃圾袋装投放方式,直至到1994年袋装率为98%,全市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袋装化投放。
1991年,上海生活垃圾袋装投放方式在全市各区(煤气化地区)推行,先在1-2个街道试行,然后逐步扩展。直到1991年11月底,全市有31个街道182个居委会约15万户居民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同时,一些商店、单位的生活垃圾也开始实行袋装化收集。直至1992年,市区已有82万余户使用煤气的家庭,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收集,覆盖面达到煤气居民户的60%。其中,普陀、长宁两区超过了70%以上。南市区除推行袋装化外,还根据本区特点,把垃圾直接倾倒收运车的收集方法扩大到7个街道,设垃圾收集点481处,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有些里弄因机动车辆进出不便,就使用人力车驳运。实行垃圾直接上车的区域,不再设置垃圾投放容器,有效减少了对里弄环境卫生的影响。1993年,上海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区,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方式。各区环卫部门对实施垃圾袋装化所需的环卫设施进行了改造,黄浦、徐汇、静安等区,共投入资金560余万元,为普及垃圾袋装化收集创造条件。各区环卫部门在为巩固和提高垃圾袋装收集质量,做了不少努力。普陀区实行“丢桶”法,即以黑色塑料袋取代垃圾桶,实行无桶收集;黄浦区在全区菜场、集贸市场、6条商业街约千余单位实行了专人上门收集。1994年,全市有14个区的煤气化地区居民生活垃圾了实行袋装化收集,袋装率为98%;非煤气化地区居民的生活垃圾逐步推行袋装化,袋装率为38%,沿街单位生垃圾袋装化率为75.6%。
为更好地方便居民垃圾投放,不久后居民区垃圾箱(房)都实行了24小时全天开放,居民家中废弃的塑料马甲袋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这种垃圾倾倒方式在垃圾治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的当时,改善了居住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居民将垃圾装入塑料袋扎住封口,解决了垃圾倾倒时沿途散落、飞扬的问题,减少了垃圾箱附近的异味,控制了苍蝇密度,减少了蟑螂、老鼠的觅食机会。
五、分类倾倒
1995年,上海提出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正式拉开了规模化、体系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序幕。上海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探索。曹杨五村第七居委会的一个居住小区内率先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1997年,上海在公共场所设置了12座大型的卡通分类回收容器;1998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等开展废电池专项分类收集工作,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东方书报亭、超市网点加入回收网络,电池生产厂家通过提供电池进行以旧换新、赠送专用回收容器等积极参与电池专项回收工作。同时,在黄浦区设置了61处废玻璃专用回收容器,与废玻璃处置厂家合作,开展专项回收。同时,市局编制了《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施意见》。